第三章 親王十字軍

當隱士彼得的軍隊在西弗多托覆滅之時,西歐貴族們正在做著出征前最後的準備。在“正式”的東征開始前,慘敗的消息還沒有傳到他們那裏,不過就算傳到了,農民軍的失敗恐怕也不會掀起多大波瀾。非要說影響的話,也就是證明了如果沒有合理的規劃,遠征中東注定要失敗。歐洲的君王們應該足夠聰明,早就知道這個教訓,不過令人費解的是,除了擁有資源優勢之外,在組織方面,他們同樣散漫無序,和農民也差不了多少。

其中的主要原因在於十字軍缺乏一位明確的領袖。教皇烏爾班二世本希望西方的國王如法國的腓力一世、德意志的亨利四世或英格蘭的威廉二世(William Ⅱ)參加十字軍,因此沒有提名總指揮官的人選。48然而,這些名人都不敢或是不願意離開王座參與這場耗時未知的戰爭,因此婉拒了邀請。最後,法國和意大利有四位王公自告奮勇擔任領袖,但他們的地位相當,誰也不願意聽從其他幾人的命令。

烏爾班試圖把大家聯合起來,於是任命了著名的勒皮主教阿希馬爾作為他的個人代表。這是一個絕妙的選擇。阿希馬爾來自法國的一個貴族家庭,這位中年傳教士是天賦十足的外交家,擅長管理工作。他很有教養,易於相處,更喜歡勸說而不是命令,此外還有豐富的旅行經歷,熟知前往耶路撒冷的各種困難。他本是總司令的絕佳人選。然而不幸的是,中世紀的權力現實讓他的領袖地位更像是一個空頭銜。他的確魅力超凡,但他完全沒有封建權威。每位東征者都是向上帝,而不是向教會宣誓,此外他們還受到各自封建領主的控制。阿希馬爾可以提出建議,但是大家沒必要聽。

因此,東征軍不止一支,而是四支,每一支由一名大貴族領導,他們都認為擔任總指揮官統領大軍的應該是自己。1096年夏末,四支軍隊各自取道前往君士坦丁堡。如果他們有計劃的話,那就是在所有人抵達目的地後分出地位的高下。

第一位出發的大貴族是韋爾芒德的於格。他是那位多情的法國國王腓力一世的弟弟。因為於格是上一任國王的兒子,這一任國王的弟弟,所以他認為自己毫無疑問應當是十字軍的領袖,並不遺余力地宣傳這一事實。他顯然從不缺乏信心。在離開法國中部之前,他給拜占庭皇帝阿歷克塞一世寫了一封信,自稱是“王中之王,普天之下最偉大的人”,要求拜占庭屆時給予符合他身份的接待規格。49隨後,他南下意大利,在盧卡(Lucca)與烏爾班會面,還在那裏獲贈了聖彼得大教堂的旗幟作為教皇的祝福。

於格認為這面教皇贈予的旗幟就是他作為十字軍領袖的象征。帶著它,於格抵達了亞平寧半島東南部的海港巴裏(Bari)50,並讓軍隊分批登船前進。截至此時,他的征途都一帆風順,不過當他靠近達爾馬提亞(Dalmatia)沿岸,也就是現今的阿爾巴尼亞附近時,天降橫禍。一陣風暴突然襲來,打散了於格的船隊。於格與大部分部下脫離了聯系,自身的船只還在這樣一片不熟悉的水域不慎觸礁。

更糟的是,渾身濕透的“王中之王”不得不接受拜占庭皇帝侄子的營救。皇侄把這支精疲力竭的部隊集合起來,送去了君士坦丁堡——一路上還予以密切監護,以免再次出現劫掠的情況。這顯然不是於格想要的進城方式,不過他至少得到了令人滿意的熱情款待。拜占庭為於格的軍隊準備了盛宴,皇帝也決定立刻與於格會面。

即使對於格這樣自我的人來說,與東羅馬帝國皇帝的會面也是一次印象深刻的經歷。阿歷克塞一世可能個頭稍矮,但他坐在君士坦丁大帝的皇座上,有著屋大維等諸多先輩,家底深厚。他還是一位出色的政治思想家,只要他想,就能表現得耀眼奪目。而在這個特別的時刻,他有很多理由展現出自己的魅力。

在東征的親王與寫信引發這次東征的皇帝之間的第一次會面中,阿歷克塞一世的擔憂要多得多。雖然於格的騎士數量較少,進城時也有些狼狽,但他們顯然比彼得的雜牌軍更加威武雄壯,而皇帝並不確定他們的動機。像所有東方的居民一樣,他對十字軍東征的行為感到困惑。盡管被穆斯林圍困,並與之殊死搏鬥了超過4個世紀,但東方的基督徒從未萌生過發動“聖戰”的想法。正如公元4世紀的名人該撒利亞的聖巴西流(Saint Basil of Caesarea)所說,殺戮有時是必要的,但絕不應當得到贊揚,更不可能是罪惡得到寬恕的理由。

穆斯林幾個世紀的入侵(並且多數入侵以勝利告終)並沒有讓基督教會改變立場。公元10世紀,偉大的戰士皇帝尼斯弗魯斯·福卡斯(Nicephorus Phocas)打退了穆斯林的入侵之後,請求君士坦丁堡的主教追認那些在抗擊穆斯林的戰鬥中死去的戰士為信仰的殉道者。盡管這是近3個世紀以來基督教國家在對抗伊斯蘭教中取得的第一次勝利,但主教堅持己見,明確告訴皇帝盡管有時必要,但殺戮絕不光榮——更不用說神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