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大風歌(十五)登基稱帝(第2/4頁)

王立群:

這劉邦把這個徙封跟分封玩兒的這麽熟練、這麽老練,一點痕跡都不留,他跟誰學的?兩個老師,第一,實踐,他在實踐中學會的。第二,高人,有高人指點他,因為劉邦最初可不是會分封別人的人。劉邦剛起兵的時候,他當時一門心思想的是求封,求別人封他,你比如說他想做關中,關中王不是楚懷王封的嗎?劉邦實際上經歷了一個從求封到分封的這麽一個過程,求封是讓別人封自己,分封是自己封別人,這兩個從求封到分封,這是劉邦從青澀到成熟的一個轉變的過程。等他做了關中王以後,野心就大了,我們經常說一句話說,一個人他的思想是隨著他的地位的變化在變化的。老百姓說話說得比較俗,叫腦袋跟著屁股走,你那個屁股坐到什麽位置上,你就會想什麽問題,你做到市長了,你肯定想的是市長的事,沒當市長的時候你不會想那個問題的,等你做到一定的職務的時候,你一定想到在你這個地位上你要做什麽。所以劉邦做了關中王以後,他進了關中以後,他覺得關中王可以篤篤定定地得到了,這個時候劉邦想得到的就不僅僅是關中了,這個時候其實劉邦第一個進了關中以後,劉邦這時候想的是要天下,已經想要天下了。問大家一個問題,一個人想要天下,那麽讓誰來封他?沒人封你啊,你想要天下就換句話說,你想做這個國家最高領導人,誰封你啊?沒人封你。所以這個時候劉邦其實已經不再想求封了,沒有人再封他了,所以他就想到我怎麽封別人,讓別人為自己出力,這就是劉邦的一個重大轉折,從求封到分封。

所以劉邦到了關中以後,特別是他還定三秦,他不是封到巴蜀,然後又從漢中殺回到關中以後,劉邦其實封的第一個人就是韓王信,因為這個時期有兩個韓信,一個韓信就是我們前面講過的齊王韓信,還有一個韓信是韓王,所以人們經常把那個叫韓王信,而把原來滅項羽的那個叫韓信,這個韓王信是劉邦分封的第一個諸侯王,這劉邦已經懂得封王了,因為這個人原來只是一個韓國被滅亡的時候韓襄王的一個後代,他確實是韓襄王的後代,後來被張良發現,又跟隨劉邦,劉邦殺回關中以後看中了這個人,這個人又很勇敢,很能打仗,所以劉邦就看中他,就許給他,說將來把韓地打下來封你做韓王,所以一直到最後,到了漢二年的十月,這個韓信把韓地收復了十幾座城以後,劉邦就封他做韓王了,而且這次劉邦的分封,他在韓王信的問題上劉邦有兩個發明,一個叫許封,一個叫分封,什麽叫許封啊?就是還沒有打下韓地之前我先告訴你,等那個韓地拿下來我就許給你了,那個韓地我先許給你,等韓地拿下來你就是韓王。打個比方,就像我們現在那個房地產老板賣那個期房,懂了吧,房子還沒蓋你先交錢,這房子下來將來就是你的,韓國現在還在人家項羽手裏呢,我先告訴你,打下來那韓那塊地就是你的。許封,先許個願封人家,這是一大發明,這很能調動幹部的積極性啊。再一個分封,真打下來了他真封,除了劉邦在實踐中間從求封到分封,他有這麽一個轉變的歷程。另外還要看到一點,就是別人對他的影響,有兩個人對他影響很大,第一個對他影響大的是韓信,韓信在被劉邦任命為大將軍之後,韓信就動員劉邦、啟發劉邦要殺回關中,然後和項羽爭奪天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漢中對策”。我們前面講過韓信給劉邦出了一個主意,這個主意是什麽呢?你要想戰勝項羽,你最好用的一種辦法就是分封,你得了地就封給你手下的功臣,你如果能把這個分封運用得很成熟,就會有一大批人為了分封跟著你去玩命,打項羽,你最後就能奪得天下,這是韓信告訴他的,其實韓信給他講得非常重要,韓信講了一個什麽問題呢?韓信教給劉邦把分封作為奪取天下的一種手段,這一點很高明。劉邦跟項羽的差別在哪兒?項羽也分封,劉邦也分封,他兩個的差別在什麽地方?項羽的分封是目的,劉邦的分封是手段。

畫外音:

劉邦很清楚要想奪取天下人才是關鍵,分封是吸引人才的最好辦法,在韓信的建議下分封成了劉邦激勵屬下的重要手段。無獨有偶,關於分封還有一個人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麽這個人是誰?他的看法又能給劉邦帶來怎樣的幫助呢?

王立群:

第二個高人是誰呢?張良。韓信解決的就是分封是手段,張良幫助劉邦解決的是什麽呢?封誰,分封是手段不錯,但問題是你把地拿過來你封給誰。我們前面講過,楚漢戰爭打得很激烈的時候,劉邦聽了酈食其的話,酈食其叫他分封誰呢?分封六國,戰國時期被秦滅的六國諸侯王的後代。劉邦聽信了,把諸侯王的印都刻好了,結果張良來了個“八不可”給他刹車了,劉邦最後醒悟過來,把嘴裏的飯吐出來罵了酈食其,然後趕快把印銷毀不封了。實際上酈食其也主張分封,張良也主張分封,這一點他們一致,關鍵問題是封誰,酈食其主張封戰國被秦滅掉的六國國君的後人,張良說絕對不能,你封他你就完了。張良讓他封誰呢?封功臣,誰立了功,誰為你打天下誰為你打天下出力多你封誰,其實他的區別就在這個地方,所以張良幫助劉邦解決了一個問題是封誰。我們還講過張良有一個“下邑畫策”,就劉邦在彭城打了敗仗回來的路上,劉邦敗得一塌糊塗,五十六萬大軍被西楚霸王三萬軍隊打垮,敗得很慘,結果走到路上劉邦講了一句非常有戰略意義的話,他說我願意把函谷關以東的土地全捐出來,你給我謀劃謀劃可以給誰。函谷關以東全捐出來這叫什麽?這就是主動去分封啊,劉邦這個建議已經把分封從一種手段上升到打敗項羽,奪得天下的國家戰略,上到這個高度了。張良說只有三個人可封,你手下韓信,還有一個彭越,第三個人,項羽手下的黥布,你要想得天下就封給這三個人,你看張良一直幫助劉邦解決的問題是封誰,韓信給他指的是拿分封做手段。你想想,劉邦在這兩個高明的導師的指導下,那麽他完成的這篇論文肯定是高質量的。我們看一下劉邦,他在建國之前他所做的一些工作,他其實封了七個異姓諸侯王大體上是三類,而分封就是劉邦從一個布衣最後登上九五之尊的一個成功的階梯。在這個過程中間劉邦封了三種人,也就是在三種情況下劉邦都在封王,第一種我們叫真心封王,就是他真心真意地想封這個人,代表人物是誰呢?趙王張耳,張耳是戰國末年趙國的一個大名士,劉邦年輕的時候就聽說過張耳的盛名,而且跑到張耳那兒去住過行長時間,兩個人關系非常熟。張耳跟劉邦還有一層非常特殊的關系,他倆是親家,他那一個女兒魯元公主後來嫁給誰了?嫁給趙王張耳的兒子張敖,你看劉邦手下那麽多功臣,那麽多跟他關系非常好的人,但是在嫁女兒的時候嫁給的是張耳的兒子張敖,以後我們還會講到這一段事。你可見劉邦跟張耳的關系,這個關系按我們現在最時髦的一句話叫什麽呢?“鐵”,他倆的關系非常鐵,鐵到他就這麽一個女兒還許給人家張耳的兒子。所以當韓信、張耳滅了趙國,韓信給劉邦打了個報告,要求封張耳為趙王鎮守趙國,劉邦拿筆一揮立即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