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李斯變節(第4/5頁)

我們細讀趙高與李斯的六次過招,不能不承認李斯是屈從而非迎合,是受到脅迫而非心甘情願。雖然從實際效果上看,屈從與迎合的結果一樣,脅迫與甘心等值;但是,這一問題涉及對李斯個人的評價,不可不辨。

總有些時候,人要面臨痛苦的選擇。選擇應該選擇的是勇敢,選擇不該選擇的是無奈;放棄不該放棄的是懦夫,放棄該放棄的是睿智。

貝多芬曾經說過:“就是為了禦座,也絕不背叛真理!”可惜李斯不是貝多芬!

李斯的變節原因主要是怯懦與無奈,但是,李斯的變節也有著深刻的背景。

李斯是繼呂不韋之後走上秦國政壇得到秦始皇信任的老臣。秦王贏政十年(前237)呂不韋罷相,李斯上《諫逐客書》,大受秦始皇寵愛,從此成為秦始皇身邊的重臣。從這一年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沙丘病故,李斯主政二十七年。在這近三十年的執政期間,李斯一直深得秦始皇的信任與重用。

李斯與秦始皇的關系是君臣遇合的經典,是李斯的緣分。

但是,“緣”不過是天時、地利、人和等各種外部條件的集合,一旦加入某個新元素,無緣可能成就奇緣。所以,無緣未必無份。

李斯力主先滅韓,秦始皇付諸實踐,率先滅韓;在秦始皇兼並六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李斯始終是秦始皇的堅定支持者,也是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功臣之一。應當說,此時期李斯的主張基本是正確的,它保證了秦始皇在並吞八荒的過程基本沒有發生失誤。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李斯力主郡縣制,堅決反對封建制,保證了中央集權制的鞏固。李斯奉命撰寫了《倉頡篇》,成為秦始皇統一天下文字的範本之一,為中國文字的統一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李斯力主焚詩書、廢私學,促使秦始皇下達焚書令,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其實,李斯本人就是荀子所辦私學的受益者,設想如果在先秦就取消了私學,李斯跟誰去學“帝王之學”呢?

秦始皇歷次巡遊天下,李斯都護駕隨行,並成為秦始皇各地刻石的撰寫者。因此,李斯的刻字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卻得以保存,至今人們尚可一睹其書法的風采。

李斯的兒子個個“尚主”,娶了秦始皇的女兒為妻;李斯的女兒個個都嫁給了秦始皇的兒子(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這是什麽關系?姻親關系。

可見,秦始皇與李斯的關系是如何不一般。

李斯的長子李由擔任三川郡的太守,李由回京城鹹陽,李斯在家中備酒宴,朝中文武百官全部到家中祝賀,李斯家門外的車馬有數千輛。看到這種盛大的場面,李斯都感到震驚,他感慨說,我聽我的老師荀子說,萬物最怕過了頭(物禁大盛)。我只是上蔡縣的一介布衣,依靠聖上的擢拔,才有了今天,位極人臣,富貴已極。但是,盛極則衰,我都不知道我將來會停泊在哪兒(斯長男由為三川守,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歸鹹陽,李斯置酒於家,百官長皆前為壽,門廷車騎以千數。李斯喟然而嘆日:嗟乎!吾聞之荀卿日:物禁太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駑下,遂擢至此。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史記·李斯列傳》)。

李斯為大秦帝國的創立建立奇功,秦始皇對建奇功的李斯深加籠絡,這就是兩家相互結為兒女親家的根本原因。

但是,隨著秦始皇的去世,李斯獲得的一切也會隨之而喪失。為了保住位極人臣的地位、榮華,李斯最終還是選擇了背叛。

誰應當對李斯變節負責呢?

首先當然是李斯本人。

面對趙高的威脅、利誘,李斯如能舍棄自己的一切,立即行使權力,抓捕趙高,做拼死之爭,行困獸之鬥,趙高未必能夠得逞。也許李斯因此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甚至於在擁立扶蘇之後被貶、被殺,但是,那樣,李斯無愧於大秦帝國,無愧於秦始皇。而且,未必一定會敗!即使敗了,雖敗猶榮。

但是,李斯最終沒有這麽做,他選擇了妥協,選擇了屈從。他暫時保住了自己的地位與榮華,但是這次違背良知的背叛所造成的惡劣後果不久就會顯現出來。李斯也為這次選擇付出了慘重代價,最終使自己走上了不歸之路。

人有言: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順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一生。李斯在威逼利誘之下,不辨是非,不辨順逆,不求萬世,但求暫安,李斯豈是大丈夫哉?所以,他必須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其次是秦始皇。

秦始皇在皇位繼承人上犯了一個不可原諒的錯誤,由此改變了他親手建立的大秦帝國的發展方向,也使他幻想大秦帝國傳至千秋萬代以至無窮的藍圖在不久的將來就變成了泡影,灰飛煙滅,因為他沒有及早明確繼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