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秘不發喪(第2/5頁)

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秦始皇換了便服,帶了四名大內高手,夜晚在鹹陽出行,竟然遇到強盜,當時情況非常危險,幸虧大內高手殺退了強盜。因為這事,秦始皇在關中進行了二十天的“嚴打”(始皇為微行鹹陽,與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盜蘭池,見窘,武士擊殺盜,關中大索二十日),追捕逃犯。秦始皇遇盜之處不是在六國,而是在秦國都城鹹陽。雖然這次沒有造成嚴重後果,但是,京城遇盜對秦始皇來說不能不算是一件大事。這說明六國余孽蠢蠢欲動,關中社會治安也不大妙。

根據後來的歷史記載,我們知道,張良在流亡的生涯裏,依然苦苦尋覓反秦的良途,汲汲地奔赴在亡秦的道路上;而此時的劉邦在沛縣正逍遙自在地做著他秦國的“亭長”;項羽在老家正在舉鼎,練習著刀馬武功;韓信也許剛剛受過垮下之辱;陳勝正在鄉間勞作的田壟上大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感慨……一切都在蠢蠢欲動,大地的春種秋收依然井然有序,大秦帝國似乎正沉浸在無比榮耀之中。然而,秦始皇巡遊途中意想不到的暴死,讓李斯驟然意識到了井然有序背後形勢的嚴峻與兇險。

這種嚴峻形勢,李斯比別人更清楚。他不敢賭!尤其是非常時期,李斯更不敢賭,他賭不起,大秦帝國也賭不起。因為這不是一般的賭,而是豪賭,賭的是整個天下。這是李斯秘不發喪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說,秦始皇是在巡遊途中突然病故的,本來,皇帝巡遊,天下的中樞隨同外移。如果在京城,整個朝廷班子俱在,有完備的制度,有眾多的人手,處理應急事件的能力要大大強於路途之中。所以,發布皇帝升天的消息風險較小。現在是巡遊在外,沒有大量的官員、隨從,如果此時走漏了消息,可能導致種種不測發生。所以,李斯也不敢造次。

秦始皇雖然通過強權和武力控制了天下,建立了一個高度集權的大秦帝國,但是壓迫有多大,反抗就有多強烈,秦始皇生前所統治的天下其實並不太平。為了不使秦始皇死亡的消息傳揚出去而引起亂子,所以李斯決定秘不發喪。

然而,讓李斯擔心的不止這些,他最擔心的是,一旦公布秦始皇的死訊,很可能會造成秦朝王室的權力之爭。因為秦始皇在世的時候既沒有立皇後,又沒有立太子,甚至連傳位給扶蘇的詔書都沒有及時發出。這同樣蘊藏著巨大的政治風險。讓人不解的是,秦始皇生前為什麽不立皇後、太子?

李斯秘不發喪的第三個原因是秦始皇生前既沒有立皇後,也沒有立太子。

太子是國之儲君,國之根本;_太子不立,哪位公子都有權利繼承皇位。皇後不但要母儀天下,而且在擁立太子、處理最高權力交接之時擁有特殊的地位和權力。秦始皇既沒有立皇後,也沒有立太子,這就為大秦帝國的第一次最高權力的交接留下了許多空白,留下了太多的懸念,因此,有太多的文章可做。

秦國歷代國君都立有王後。歷史文獻中唯獨沒有秦始皇冊立皇後的記載,秦始皇死後繼嗣的混亂也證明秦始皇在位之時確實沒有冊立皇後。這到底是什麽原因呢?

原因不外乎這些:一是多不勝選;二是怨母仇女;三是求仙至上;四是條件甚高。

先說多不勝選。《史記·秦始皇本紀》有一條重要記載:

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成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復道周閣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鐘鼓,以充入之。

這條記載說,秦始皇兼並山東六國之時,每攻滅一國,都要仿照這個諸侯國王宮的規模和數量在秦國都城鹹陽的北面建立同樣的宮殿。從鹹陽到渭水,從雍門到涇水,到處都是秦國仿效六國修建的宮殿。這等於是把六國的宮殿原封不動地搬到秦國都城鹹陽來了。這些宮殿有多少呢?一共二百七十多座。秦始皇修建這麽多宮殿幹什麽?文獻記載得非常明確,他是把從六國俘獲的後宮佳麗,全部金屋藏嬌,置於鹹陽新建的這些宮殿之中。看來,秦始皇兼並六國之後,把六國國君的佳麗照單全收了。如此一來,秦始皇擁有的天下佳麗等於是戰國七雄美女的總和。這個數字有多大,《史記正義》引《三輔舊事》記載:“後宮列女萬余人。”

我們可以做個類比。

晉武帝司馬炎奪了曹魏政權建立西晉王朝之後,先把魏國王宮的佳麗照單全收,後又滅了蜀國和吳國。然後,司馬炎把這兩個國家的佳麗也照單全收了。據《晉書·後妃傳》記載,司馬炎滅吳之後,把吳國亡國之君孫皓後宮佳麗數千人移到西晉的都城洛陽。結果,司馬炎後宮佳麗有近萬人之多。由於佳麗太多,得寵的佳麗也太多,司馬炎晚上就寢之時不知道該到哪位佳麗的寢宮中去。於是,他想了一個無奈之舉。他坐了一輛羊拉的車,這種車一是安全,二是舒適,慢悠悠的。司馬炎上車之後,也不趕車,而是任意而行。羊車停到哪座宮殿,他就在哪座宮殿留宿。時間一長,宮中的佳麗們就知道了這個消息。一些聰慧的佳麗,每到傍晚,就把新鮮的竹葉插在門前;把鹽汁撒在地上,拉車的羊聞到竹葉的清香,便停留不前。這樣一來,這位美人得寵的幾率便大大提升(時帝多內寵,平吳之後復納孫皓宮人數千。自此掖庭殆將萬人,而並寵者甚眾。帝莫知所適,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便宴寢。宮人乃取竹葉插戶,以鹽汁灑地,而引帝車——《晉書·後妃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