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封禪事了,首相請教(第2/3頁)

同時還下令在大觀峰下鑿出巨大的摩崖石碑,結束了此次封禪。

裴旻以相同的辦法將李隆基護送回了洛陽。

一回到洛陽,李隆基就出了一個昏招。

李隆基就是李隆基,他的真性情,造就了一個毀譽參半的帝王。

他有明君之氣,有明君之才,但為人缺乏公允,經常因私廢公。

宋璟,這位與姚崇齊名的一代良臣,被授開府儀同三司,進爵廣平郡開國公,正式罷相。

張說這位封禪使,在封禪一事中,凝聚了大量的名望。

他本就是多朝老臣,眾望所歸的接任宋璟的位子,成為了新的大唐首相。

對於李隆基這個決定,裴旻是沒有辦法幹涉的。

即便是內臣,也無權過問宰相的任命,何況是一個手握重兵的外臣?

相比姚崇的咎由自取,宋璟並無多大的過失,實在有些冤屈。

裴旻向李隆基告辭,打算回涼州去。

隴右的一切,無需裴旻操心,但是涼州兵的情況,裴旻很是在意,想要回去了。

當然,還有別的私人目的。

裴旻不好開口說,只是以放心不了涼州為由,向李隆基請辭。

李隆基並未準許,不舍得道:“靜遠這些天辛苦了,也不在乎這一兩日,先在洛陽好好休息。與朕一並返回長安之後,再回涼州不遲。”

盛情難卻,裴旻也只好應諾下來。

在洛陽休整了兩日。

這天裴旻在府中看書,突然得到了張說求見的消息。

裴旻趕緊放下手中的一切,出府相迎。

“張公!”

裴旻熱情的拉著張說就往府中走,不在乎禮節。

經過此次的封禪之行,張說這個總攬全局的封禪使與他這個負責李隆基安危的封禪副使相互配合,關系更近了一步。

裴旻心底為宋璟叫屈,當並不意味著他不認同張說這個首相。

張說自身的才略是毋庸置疑的,他有足夠的能力擔任大唐首相的職位。

當然也有一點點的私心,自李隆基登基以來。

兩位首相都跟他有些不睦。

姚崇不用說,才能能比房杜的名相,因為裴旻不服管制,不說處處針對,卻將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令得兩人險些幹起來。

宋璟,並不如姚崇那樣敵視他,但卻有著文臣的脾性,對著武將有著點點的防備。

對於他掌控著隴右的軍政大權很是在意,生怕他會謀反。

兩鎮節度使更是讓宋璟與一眾文臣寢食難安,如鯁在喉。

直到最近宋璟的態度才緩和下來。

張說卻不一樣,從一開始,張說對他的態度就相當的友善。

又經過此次封禪的往來,兩人關系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作為一個外臣,裴旻怕的不是外邊的事情,也不是異族如何。

而是大後方的動蕩,影響到前方的他。

張說這首相與之友善,與裴旻而言也是有極大的利處的。

尤其是現在李隆基信任他,高力士、張說都與之友善,可謂政治資本雄厚,完全不為後方的一切擔憂。

請張說入座,送上茶水。

裴旻打趣道:“張相可是大忙人,今日怎麽有著清閑來我府上?”

張說笑道:“裴公休要笑我,承蒙陛下器重信賴,委以重任,說不敢有半點懈怠。今日來找裴公,也是為公事而來的。”

裴旻訝然道:“旻一外臣,張公找我有什麽公事?請講!”

張說道:“記得當年國公曾仗言直諫,向陛下揭露王毛仲無能之過。其實這一點,在下早已察覺,對此的態度與國公一樣。認為身居高位,無能即是罪。天子禁軍敗壞至此,隱患甚大,不可不治。這裴公是外臣,參與內事,卻是於理不合。今日並非是中書令與節度使的對話,而是單純的張說向靜遠兄請教。靜遠兄的軍事能力遠勝在下,在這方面應該更有高見。”

裴旻心底激動,拍著大腿,指著自己的心道:“張公,你這話說到我心坎裏去了。天子禁軍的疲弱是我心底的心病,一直擱著,放心不下。”

府兵制與募兵制是兩個極端。

府兵制是重內輕外,以關中之兵而禦天下。

而募兵制則是兩廂平衡,但這裏的平衡就是一種不平衡。

因為邊軍實力強勁,每有外敵,無需從中央調兵支援,邊軍自己就能搞定擺平。

這樣長此以往,邊軍作戰經驗豐富,戰鬥力節節攀升。而中央軍太過安逸,一個個就是蝦兵蟹將,不堪一擊。

這種情況也不只是唐朝,歷朝歷代都存在。

也是沒有辦法解決的事情,但是裴旻心底的預算並非中央軍一定要比邊軍強。

而是中央軍不能弱。

中央軍有著最堅固的城防,有著最好的軍備器械,有著最強勁的強弓勁弩,有著邊軍無法比擬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