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每一個人都有其局限性所在(第2/2頁)

“寡人聽說那後勝如今亦是在邯鄲之中……那麽段卿便悄悄出使邯鄲一趟罷。”

有些諷刺的事實是,前陣子魏王圉還信誓旦旦的絕不屈居於趙丹之下,如今卻又願意派出段幹子前往邯鄲和談了。

這其實也有著現實的考慮在內,畢竟在魏王圉看來,魏無忌的失敗是必須的。

而肯定會隨著魏無忌的失敗而出現的傷亡,被魏王圉視為是割去魏無忌這坨盤踞在魏國軀體上的腐肉所必須要付出的代價。

只要能夠除去魏無忌,這些代價似乎也沒什麽了。

但既然已經失敗了,議和也就是一件必須要去做的事情了。

魏王圉一點都不喜歡當趙丹的小弟,可如果和除去魏無忌這件事情想比的話,對趙丹低聲下氣幾句似乎又算不了什麽了。

這或許又再度證實了一點,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善變的。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魏王圉發出了一道又一道催促魏無忌出戰的命令。

如果失敗注定要來,那麽最好還是來得早一些吧。

畢竟韓國人現在正在攻打朝歌,如果朝歌被韓國人攻下來的話,那麽魏國能夠擺上談判桌的籌碼就要更少一些了。

正如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一書之中所說:“戰爭是政治的工具;戰爭必不可避免地具有政治的特性……戰爭就其主要方面來說就是政治本身,政治在這裏以劍代表,但並不因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規律進行思考了。”

前敵將領和後方領導者思考的角度從來都是不同的。

將領們一般只會站在純粹的戰爭角度去思考,優秀的領導者則會充分的考慮到所有問題並結合將領的意見作出盡可能合理的決定,而差勁的領導者則只會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對所有的事情指手畫腳。

從這一點來說,齊王建和魏王圉做的事情都算不上優秀。

於是就在齊王建和魏王圉異口同聲的催促之中,本該在戰場之上占據著主動的齊魏聯軍不得不主動選擇出擊,和廉頗所率領的趙軍開始了一場讓所有人都翹首以盼的大決戰。

這一場大戰,理所當然的就叫做——高唐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