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荀子論兵(第2/2頁)

既然有這麽一個武字,不用想也知道這位臨武君肯定是通曉軍事的,既然如此,這麽這位臨武君對於這種軍事理論的探討應該是會很感興趣的。

果然趙丹剛一開口,這位臨武君就對著趙丹拱了拱手,道:“大王既然開口,臣豈敢不從?以臣之見,上得天時,下得地利,觀敵之變動,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

荀況聞言大搖其頭,道:“不然。凡用兵攻戰之本,在乎於民也。弓矢不調,則羿不能以中微;六馬不和,則造父不能以致遠;士民不親附,則湯武不能以必勝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趙丹聽了荀況的這番話,若有所思。

在荀況看來,打仗最重要的其實就是民眾的支持,有了民眾的支持,那麽就能夠無往不利,反之則是“弓矢不調”、“六馬不和”、“不能以必勝”。

臨武君顯然有些不服,道:“荀卿此言,吾不能同也。兵之所行者,詭詐也。善用兵者,其用兵之道詭詐千變,敵不知其從何出。孫子、吳子憑此而無敵於天下,又與民有何關系?”

荀況皺了皺眉頭,對著臨武君道:“君此言,大謬也。若以荀況之見,得士民親附者,便是所謂仁人之兵也。仁人之兵,聚則成卒,散則成列,延則若莫邪之長刃,攖其兵鋒者斷,兌則若莫邪之利鋒,當其兵鋒者潰。如此之兵,又豈是那暴國之君能相提並論哉?”

臨武君哼道:“如今之秦國,豈非暴國乎?然天下除趙國外,未見有克秦者也。”

荀況搖頭道:“秦國者,其君使民過於酷烈,其民除參軍外別無他途。如此之軍,乃暴國之君麾下之兵也,縱然能夠強於一時,又如何能強於一世、三世乃至千秋萬世?暴國之強必不能久,觀如今之秦國便可見一斑。秦自商君變法以來,四世皆強,但如今又如何?故只有仁義之君,方能千秋萬世也。”

臨武君陷入了沉默之中。

足足過了半晌,臨武君才長長的出了一口氣,嘆道:“荀卿之言,善,吾不如荀卿也。”

一旁的趙丹笑眯眯的看著兩人的爭執,心中卻想道:“這位荀子確實不愧是大能,一眼就看得出來秦國這樣的制度其實並不能夠持久……不過其實也不好說啊,畢竟漢承秦制,如果秦國的制度真的這麽差的話,為什麽漢朝又能夠活了這麽多年呢?算了,寡人又不是理論家,那些關寡人什麽事?”

趙丹搖了搖頭,將腦海之中紛繁的念頭驅逐出去,對著荀況笑道:“荀卿,那麽以汝之見,這一次大戰寡人可能勝乎?”

荀況正色道:“以臣之見,如今之趙國,國民上下一心,雖尚不能稱仁人之兵,但比起那暴秦之流,卻是強過許多。故此戰若無意外,則趙國必定勝之!”

趙丹一聽荀況這話就忍不住笑了起來,順便瞄了一眼身邊的臨武君,看見這位臨武君若有所思的表情,嘴角就忍不住露出了一絲笑容。

在趙丹看來,這一次能否順利取勝,楚國其實也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

而楚國能否出兵,固然是得要楚王元親自拿主意,但是這位就在邯鄲之中的臨武君的意見想必也會對楚王元有著很重要的影響。

畢竟臨武君所獲得的可是來自戰場的第一手情報啊,這可比什麽猜想啊、辯論啊之類的東西要更有說服力,也更加能夠讓楚王元下定決心一些。

這就是為什麽趙丹在百忙之中還要特地跑來這裏一趟的原因。

如果能夠借助這一場辯論讓這位臨武君覺得趙國確實能夠必勝,從而讓楚國早一些出兵來分擔趙國壓力的話,趙丹覺得自己這一早上的時光就沒有白費。

於是趙丹笑眯眯的站了起來,不動聲色和荀況交換了一個眼神,道:“寡人也累了,今天就到這裏吧。”

……

本章情節,出自《荀子·議兵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