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為了儒家在這個時代好混一點,荀子做出了妥協

在趙丹問出這個問題之後,荀況並沒有馬上回答,而是在稍微沉默思考了一會之後才做出了答復。

這答復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答復,而是一個反問。

荀況問道:“大王欲王乎?霸乎?”

趙丹想了想,道:“寡人欲以霸王道雜之。”

對於這個答案,荀況明顯愣住了。

這位大儒的驚訝之意是如此的明顯,以至於就連接下來說話的時候聲音都有些顫抖:“大王欲行王道?”

趙丹有些奇怪的看了荀況一眼,但還是說道:“非行王道,乃霸王道雜之。”

下一刻,荀況蒼老的臉上突然浮現出了一絲激動的紅暈,正容收衣,朝著趙丹行了一個大禮。

“臣為天下萬千儒者,謝過大王!”

雖然趙丹的話十分明確無誤的說了“霸王道雜之”這四個字,但是雜歸雜,裏面含有“王道”可是確實無誤的。

這對於一直得不到認可的儒家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在後世,儒家一家獨大了兩千年,壓得其他諸子百家喘不過氣來,但是在這個春秋戰國時代可並不是這麽一回事。

自從孔子創立儒家開始,雖然儒家一直和墨家被並稱為“儒墨顯學”,但非常諷刺的是,這兩大顯學基本上都並沒有得到當時強國國君的認同。

這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因為孔子所提倡的“王道”,指的乃是周天子的王道。可到了春秋戰國的時代了,誰還買周天子的賬啊。大家都有實力了,幹嘛還要按照你孔子的話去尊重周天子這個王?

所以孔子遊說君王的失敗是必然的。

到了孟子時代,這種狀況也並沒有得到改變。

孟子是怎麽說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這種話顯然是不可能被君王們聽得進去的,事實上孟子如果是碰到了後世的某些專制君主的話,那麽單單這句話就足夠他掉腦袋了。

說白了,儒家的思想一直就是要“仁”,要“王道”,但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諸侯們朝不保夕,恨不得把所有的其他國家統統弄死,這時候來談什麽仁啊王道啊,顯然是不可能得到國君們的重用。

說白了,儒家思想在這個社會狀況下是根本不符合現實的。

作為儒家在春秋戰國時代最後一位大能,荀況其實已經意識到了儒家的這個問題,並且針對當前的現實做出了妥協。

這種妥協不但在於荀況將法家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之中,更在於荀況已經不像他之前的孔子和孟子兩位前輩一樣,一定要自己的國君去堅持什麽不切實際的王道了。

這種妥協在《荀況》一書之中隨處可見。

比如荀況認為治理國家可以“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君主既可以選擇“義立而王”這個上策,也可以選擇“信立而霸”這個中策,只要不選擇“權謀立而亡”這個下策就行。

又不如說在兼並戰爭之中,荀況認為國君可以選擇“以德兼人,以利兼人,以富兼人”,也是三種方法。

甚至對於儒者本身荀況也分了等級,說:“人主用俗人,則萬乘之國亡;用俗儒,則萬乘之國存;用雅儒,則千乘之國安;用大儒,則百裏之地,久而後三年,天下為一,諸侯為臣;用萬乘之國,則舉錯而定,一朝而伯(霸)。”

簡單的說荀況的主張就是:國君同志,你想要霸道的話,也行;但是你在霸道的同時要記住霸道只是中策,想要千秋萬代的話還是得用王道。

或者這麽說,“霸道”被荀況認為是“初級王道階段”,而荀況所主張的“王道”則是“高級王道階段”。

對於一個儒者來說,這其實已經是最大的讓步了。再讓步的話,就等於是否認王道的可行性,那就不能再算是一個儒者了。

但讓荀況灰心喪氣的是,就算自己已經做出了如此的讓步,仍舊沒有任何國君願意采納自己的理論。

齊國只是利用荀況的名聲來提振稷下學宮的名聲從而達到提振齊國名聲的地步,而楚國的春申君之所以招攬荀況也只是因為想表現出一副肯用人的好名聲,對於荀況的理論也是完全無視。

就連荀況自己都有些灰心喪氣,打算老死蘭陵了。

就在這個時候,荀況收到了來自祖國的呼喚。

一開始荀況對此並不在意,畢竟在荀況看來趙國並不是秦國的對手,只有楚國和齊國才有希望。

但當趙國在長平取勝之後,荀況的看法改變了。

趙國擊敗了秦國,成為了當之無愧的霸主國之一,如果能夠勸趙國從霸道進化王道的話,那荀況的理想也算是達成了。

所以荀況辭去了蘭陵令的職位,帶著自己最得意的兩名弟子一路風塵仆仆的回到了闊別多年的邯鄲。

讓荀況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自己才剛剛和這位趙王見面,年輕的趙王就給了自己一個如此之大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