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監察衛(第2/2頁)

作為趙國重臣之一,虞信所出任的中尉這個官職屬於“選練使賢,任官使能。”相當於後世的吏部尚書,本身就具有根據百官的表現而升職或者免職的權限,也就是監督權。

因此繆賢的意思是既然都有中尉了,那大王你還弄一個監察衛出來,好像有點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啊。

趙丹微微一笑,道:“繆卿此言謬矣。中尉者,官也。官官相護,乃世之常態也。虞卿為中尉,吾自信之。若他日奸臣竊此中尉之位,欺上瞞下,則趙國危矣!監察衛者,便是寡人為解此危局而立也。日後中尉可為寡人明察,監察衛可為寡人暗訪,如此一明一暗相輔相成,寡人便無憂矣!”

趙丹的這番話,說的就是他設立監察衛的初衷。

和這個監察衛類似的機構,華夏各朝代有著太多太多了。比如說秦朝的尉繚,漢朝的繡衣使者,唐朝的麗競門,宋朝的皇城司,明朝的錦衣衛、東廠,清朝的粘杆處(血滴子),等等等等。

為什麽如此多的朝代,都不約而同的設立了這麽一個名稱不同,但性質基本相同的、直屬於皇帝的秘密對內特務機構呢,難道是皇帝們都吃飽了沒事幹?

根本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為了防止“官官相護”。

要知道負責監察官員的吏部本身也是官員階層的一員,讓吏部去監察官員,實際上就等於是官員階層自己監督自己,這可能不黑幕嗎?又當運動員又當裁判,這可能不吹黑哨嗎?

這就是所謂的官官相護了。

官官相護的出現,通常必定伴隨著大規模的腐敗,而大規模的腐敗又必定導致民不聊生,然後皇帝們就會面臨統治危機了,這國家就有被農民起義搞到滅亡的危險了。

所以皇帝們的手裏必須有一支力量來制衡和威懾官員階層,來清除官員階層之中的腐敗者,來避免官員們肆無忌憚沆瀣一氣的欺上瞞下,來讓皇帝有一個能夠直接體察民情的渠道。

缺少了監察衛這種機構的下場是什麽呢?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在官員士大夫階層的忽悠下殺了魏忠賢,廢除了錦衣衛和東廠。然後明朝的士大夫官員們失去了威懾,開始肆無忌憚的當起國家的蛀蟲,僅僅用了十幾年就把偌大一個明朝玩崩了。

崇禎殺魏忠賢本身並沒有問題,換一個自己的親信上位就是了,可廢除東廠和錦衣衛,絕對是崇禎幹的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

正所謂以史為鑒,可以知得失,既然有了這麽多朝代的經驗和教訓,對於趙丹來說監察衛的設立就是勢在必行。

再加上這種機構本身也是需要一定的發展時間,不是趙丹一張嘴然後監察衛們就可以五湖四海無所不在的,因此監察衛這個機構當然是越早設立越好。

繆賢在聽完了趙丹的解釋,終於完全明白了過來,心悅誠服的點頭稱贊道:“大王果然高見,臣不如也。請大王放心,臣必竭盡所能,為大王建此監察衛、胡衣衛!”

繆賢糾結的其實就是這個對內的監察衛,至於對外的胡衣衛,繆賢是能夠理解的。畢竟這年頭哪個國家沒幾個間諜?胡衣衛只不過是把趙國對外的間諜們正式的搞一個機構整合起來罷了,這其實也是應該的事情。

前面也說了,繆賢本人是忠於趙丹這個國君的,一開始的反對也是因為覺得這對趙丹的統治不利。但此刻在聽到趙丹解釋之後,繆賢發現監察衛的設立不但無害而且有利,那麽繆賢對於做這件事情自然就是全力支持了。

於是繆賢再無異議,很快告退離去了。

看著繆賢遠去的身影,趙丹心中也是比較高興的。之所以趙丹要這麽大費唇舌的說服繆賢,其實是因為繆賢是趙丹心中負責籌建這兩個組織的最好人選。有了繆賢的全力配合,監察衛和胡衣衛應該可以很快走上正軌了。

為什麽說繆賢是最好的人選呢?首先繆賢的能力足夠,威望足夠,然後他手下也有足夠的人手(門客)來做這些事情。

當然了,這些其實都不重要,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繆賢的職位——宦者令(大內總管)。

能當上大內總管的人,當然就只有一種人——太監。

像這種直屬於皇帝的強力情報機構,當然只有讓沒有傳宗接代能力的太監來作為首領,才是最讓人放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