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趙王丹問呂不韋(二)

如果說先前趙丹在詰問呂不韋的時候,呂不韋還有一些猝不及防的慌亂,那麽到了現在,這位今年不過才三十二歲,比起趙丹來說也大不了多少的戰國奇才已經完全的冷靜了下來。

這種君前問對,在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非常常見的事情了。

國君當面出題,被問者臨時作答。由於你根本不可能知道國君會問哪些方面的東西,所以這就很考驗作答者的知識儲備,以及隨機應變的能力。

這既是一個考驗,也是一項機遇。如果過不了,那自然就是聲名大跌,基本上這輩子都不要想再走上從政之道,但如果能過得了這一關並因此而被君王賞識的話,那麽一飛沖天並非不可能的事情。

別的例子不就說了,就比如說現在的秦相範睢,那家夥不正是憑借著唯一的一次見面就抓住機會說服了秦王稷,然後踩著穰侯魏冉和秦國四貴的屍體順利上位了嗎?

機會就在面前,就看你能不能抓住了。

呂不韋眯起了眼睛,並沒有馬上開口說話,看上去似乎在思考著什麽,而趙丹也不著急,只管笑吟吟的吃著面前由平陽君府上大廚所專心烹制的美食,畢竟你當堂出個命題作文,怎麽也得給人家幾分鐘捋一捋思路才能讓人下筆吧。

一旁的趙豹則就沒有這麽淡定了,這位平陽君一會看看堂上的趙丹,一會又看看堂下的呂不韋,目光之中既有著不解,又帶著幾分驚訝。

由於各國君王都不約而同的采取了重農抑商之策,從政府以及法律的層面來說對商人的打壓都是比較嚴重的,時不時就要抓幾個商人來判判刑砍砍頭,嚇唬一下那些“舍本逐末”的家夥。

所以作為趙國法律的最高執掌者——司寇,趙豹對於商人這個群體也算不上陌生,因此也知道呂不韋這個家夥其實也就最近一兩年才開始把事業的中心從衛國轉移到了趙國,並且在短短時間內就結交了不少趙國官員,生意也是搞得有聲有色,大有和趙國原本幾家頂級富商爭雄的態勢。

所以趙豹派人調查過呂不韋,也和呂不韋有過幾次接觸,當然了,趙豹並不是去找呂不韋索賄的,而是想要看看能不能抓到什麽呂不韋違反亂紀的把柄,然後用呂不韋的腦袋作為自己的功績……

正是因為如此,趙豹的心中才會如此的驚訝和不解,難道這區區一個商人,竟然正能夠說出什麽治國之道不成?

就在趙丹爽快的胡塞海喝和趙豹既有些期待又帶著幾分不屑的目光之中,呂不韋終於擡起頭來,朝著趙丹鄭重一禮。

很顯然,這家夥要開始答題了。

“回大王,不韋聞老子曾言:‘道可道,非常道。’韓非子亦言:‘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

“以不韋之見,或商賈之道,或治國之道,若欲成功之,則莫過於曉其道理。昔範蠡先助勾踐滅吳,後以陶朱公之名從商而富,何以?無他,乃範蠡曉治國之道,通經商之理也。”

“故商賈之道,治國之道,無非在於理也。得其理,則商賈之道可行,治國之道亦可行之。不得其理,則兩者皆不可行之。此商賈之道與治國之道相通之處也!”

呂不韋的這一番話說出來,趙丹倒還沒什麽,倒是一旁坐著的平陽君趙豹眼睛都瞪圓了,整張臉上就是大寫的兩個字——震驚!

呂不韋剛才的那一番話就是說:“老子和韓非子都說過,‘道’這種東西是非常玄妙的,想要去理解‘道’,那麽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道’的規律,也就是‘理’去了解。”

“在我(呂不韋)看來,什麽商賈之道治國之道其實都一樣,想要成功你就要掌握這些‘道’之中的規律(也就是理)。範蠡為啥能夠在當越國大夫的幫助勾踐治國,又能夠在滅掉吳國急流勇退裸辭之後經商成為天下巨富?那就是因為範蠡明白其中的‘理’。”

“所以治國和經商是一樣的,說白了就是‘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這就是這兩者相通的地方了。”

這裏呂不韋其實還藏著相當於暗示的半句話沒有說,那就是治國之道和商賈之道既然有著相通之處,那麽商賈之道的經驗,當然也就可以拿來治國!

這就是呂不韋對於趙丹這篇命題作文的回答了。

這個回答怎麽樣呢?單單從平陽君趙豹那張大得可以塞進三個鵝蛋的嘴巴裏就能夠看得出來了。

毫無疑問,對於趙丹提出來的這個問題來說,這是一個絕對能夠得高分、而且至少在九十五分以上的答案!

就連自視甚高的平陽君趙豹自己,也根本答不出這樣的答案。甚至如果平陽君趙豹自己來作為閱卷者的話,他很有可能會給呂不韋這個答案——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