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借糧(第2/2頁)

“什麽?”趙丹此言一出,在座五名趙國大臣同時色變。

藺相如第一個開口:“大王,此舉萬萬不可!”

就連平原君趙勝也道:“大王三思!”

為什麽趙丹這個提議會同時遭到藺相如和趙勝這兩派大臣頭頭的反對呢?這就要說到此時齊趙兩國的邊界了。

在用高唐三城五十七城邑換了田單回來之後,趙國在黃河南道以南的山東境內就只有麥丘這一塊土地了。

從地圖上看,麥丘之地是一塊趙國深深插入齊國國境之中的突出部,從麥丘出發,往北可以攻擊齊國的饒安,往南可以進攻齊國重鎮高唐,往東只需要幾天的路程就能夠兵臨齊國的都城臨淄城下。

對北宋有所了解的人都不會不知道“幽雲十六州”這個地名,麥丘之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起到了相當於幽雲十六州的效果。趙國擁有了麥丘,就相當於遼國擁有了幽雲十六州。

這也是趙丹老爹趙惠文王用高唐等地換田單一人的心機所在,就算把高唐還給你齊國又如何?只要麥丘之地還在,你齊國又沒了田單,那高唐我隨時都能打回來,你齊王在臨淄怎麽都睡不安穩。

可以這麽說,麥丘之地就是趙國對齊國的一個戰略威懾,一把掛在齊國都城臨淄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所以藺相如和趙勝才會不顧派別之分同時出言反對,畢竟這年代的大臣們雖然政見不同,但是也遠沒有到後世那種你死我活的地步,還是會站在國家大局上去思考問題的。

而藺相如之所以第一個跳出來反對,是因為布衣派最主要的戰功就是從齊國方向取得的,齊國的地有三分之二是被布衣派的廉頗一手打下來,現在還地給齊國這顯然就不符合布衣派的利益。

然而那並沒有什麽卵用。

趙丹擺了擺手,沉聲道:“我意已決,藺卿、平原君不必多言。長平之戰,乃我趙國國運之戰也!長平若敗,則我趙國時日無多,若長平能勝,區區麥丘之地,又何足道哉。”

眾大臣面面相覷,這大王都把問題扯到國運上了,這麽大一個帽子扣下來,誰要再想反對就要三思而後行了。

最後是虞信率先打破了沉默:“臣認為,割麥丘以借糧,也屬可行之策。”

平陽君趙豹也道:“臣附議。”

在一番糾結之後,藺相如也只能無奈的捏著鼻子同意了這個意見,畢竟大王(趙丹)才剛剛賣了布衣派的好,這割地借糧本身也是在替布衣派的廉頗在長平失敗而擦屁股的行為,藺相如的反對看似堅決,其實也就表明一個態度罷了,該同意還是得同意的。

這個割地借糧的提議最終得到了通過。

和大臣們的勉強答應不同,在趙丹看來,如果能用這麥丘之地換來半年的糧草,那簡直太值了。

沒錯,這確實是割地,但別忘了這本來就是齊國的地,是被趙國打下來的,現在也就是歸還回去給齊國而已。

再說了,趙丹非常明白長平之戰失敗的後果是什麽。

長平一敗,趙國和其他東方五國基本上就注定了完蛋的命運,到時候別說是一個麥丘了,你就是割十個麥丘都擺脫不了被秦國滅國的命運!

斷臂求生,不得不為啊。

一想到這裏,趙丹又忍不住看了上大夫樓昌一眼。

如果不是這貨出的餿主意讓鄭朱出使秦國,導致了趙國外交如此被動的話,現在趙丹也不至於要到割地求糧的地步了。

樓昌你這個蠢貨,等長平事了,寡人第一個就收拾你!

……

PS:燕武成王這個人,我找了很久也沒有找到他的名字,所以此處只能以謚號相稱,如有讀者知曉煩請告知,作者在此提前謝過。

PS2:田單在齊國的封爵是安平君,到了趙國之後被封為都平君,故本章田單的封號和上一章不同。

PS3:黃河在戰國時候稱為河水,但為了讓大家閱讀方便,本書仍舊稱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