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爭論(第2/2頁)

先看北邊,趙國北邊的五原、九原、雲中、雁門以及代郡這五個郡都是從北方的遊牧民族,也就是樓煩和林胡手中奪來的,這些地方都是草原,面積加起來差不多是整個趙國面積的一半,但只適合遊牧部族養馬,不適合耕種。

而趙國的中部,則是有“天下屋脊”之稱的太行山,在山上種糧食?這想得有點多。

剩下來的地方,也就是趙國國都邯鄲所在的東南部平原,這一帶才是趙國的主要糧產區,而且由於面積的緣故,產量也相當的有限。

除了地形之外,趙國的國民也不喜歡農耕,司馬遷在史記裏就明明白白的說了,趙國人是“人民矜懻忮,好氣,任俠為奸,不事農桑。”《鹽鐵論》裏面也稱趙地“民淫好末,侈糜而不務本”。

這翻譯成白話,那就是趙國人腦子只有打架和做生意這種東西,而且追求享受,不喜歡腳踏實地的幹農活。

所以趙國的工商業在六國之中是非常發達的,趙國的軍力在六國之中也是非常強盛,強盛到能夠和秦國來一場勢均力敵、不到最後分不出誰勝誰負的長平之戰,但是趙國的農業就差點意思了。

事實上趙國的農業就是戰國七雄之中倒數的。

耕地少,種田的人也少,哪來的糧,從天上掉下來嗎?

這還不算完,依照之前的計劃,趙括不僅要替換下廉頗的位置,而且還要帶上二十萬大軍去到長平前線,和秦軍來一場決戰,那麽前線的趙軍就達到了四十五萬人。

現在整個趙國才三百多萬人,先把男女對半開再除去老弱病殘,趙國的成年青壯男子撐死了也就七八十萬。

青壯是國家的主要勞動力同時也是士兵的來源,四十五萬這個數字就意味著整個趙國的一大半青壯都被派去了長平前線。

都在前線了,後方的收割怎麽辦?如果繼續這麽打下去,今年趙國的秋收肯定是要黃了。

這秋收一黃,那麽下一次再有糧就要等到明年的秋收了。這樣的話別說是前線將士的糧草供應了,就是趙國其他平民百姓的口糧都要出問題,而且是大問題。

這麽一來趙國就是整整一年多沒有糧食入庫,發生饑荒、糧價飛漲可以說是必然的事情。

到時候趙國就是前線四十五萬張嘴,後面兩百多萬張嘴都要吃飯,都沒有飯吃。

三個字——完犢子!

所以公族派的大臣們意思也很明顯了,既然大王你不同意派上主動出擊的趙括,而是依舊堅持用堅守不出的廉頗,那糧食的問題你就先給我解決了吧。

……

PS:這邊的對話,可能沒有文言文基礎的朋友們閱讀起來會有點費勁。但是請大家放心,不是每一次對話都這麽艱澀難懂的。這畢竟是開一個國家大事的會議,所以大臣們的用詞自然會比較的講究。等到日常對話的時候,就會變成那種近似於白話文、非常容易理解的文言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