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8章 終成三足鼎立之勢(第2/2頁)

孫享福的開場白,讓所有做好了心理準備,學習大唐最高深的農學技術的拜占庭貴族們嘩然。

不過,這還是只是一個開場白而已,孫享福緊接著又道,“農學知識,在初始的階段,就是教大家怎麽種好田,所以,在做完一些基礎的講解了之後,我們還要帶上農具,去到田間地頭,現場進行講解,示範,諸位可要做好準備哦!”

等他這番話說完,現場這些貴族們,便安靜不下來了。

拜占庭的貴族基本和早前大唐的貴族一樣,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又怎麽會親自下田耕種呢!

看到他們一臉懵逼的自以為農業科學知識,就是一種能夠使農作物生長的更茂盛的魔法樣子,孫享福就放心了,他要教的,根本就不是拜占庭的這些貴族老爺們,而是普通平民。

那才是拜占庭基數最大,最能代表民意的群體,那才是未來,能為大唐提供生產力,創造價值的群體。

所以,這一堂課,開始的比較快,結束的也快,親自到場聽課的伊凡,很快就知道了問題的所在,在下課了之後,立即著手調整。

這個時期的君士坦丁堡附近的氣候,其實跟嶺南沿海比較像,即便是在冬季最寒冷的時候,全天平均溫度,都在八度以上,多數時間,白天一般都有十幾度的溫度,全年都適合種植農作物,七月份,正是他們這邊下季作物下田的時候,孫享福也正是出於這點考慮,才選擇在這個時間點,抵達這裏。

在伊凡將聽課的人換成了真正在田間地頭耕種田地的農民後,沒幾天的時間,孫享福就以農學生,和能夠聽的懂簡單漢語的拜占庭人為骨幹,在君士坦丁堡周邊的田地,開始了大規模的整田教學。

早前幾年,大唐的各種農具,就已經開始流入了這邊,在伊凡的調配之下,所有農學生們講學的場所,基本都能夠用到比較標準,高效的農具。

然後,拜占庭的農夫們才知道,原來在播種之前,田地就有很多工作要做,瀝肥,耕田,下石灰除土壤蟲害,施底肥,耙田碎土,晾曬田地,做育養缽培植苗物,移植苗物,施肥水等等,光是一個簡單的玉米種植,就比他們原本直接播種,不知道復雜了多少倍,更加別說一些其它的棉花,香瓜等作物,還有後期人工除蟲,交花授粉等工作。

也難怪大唐的玉米,畝產能達到千斤,而他們拜占庭的玉米,畝產卻只有四百來斤,好多玉米長了株苗,卻根本不長米棒,即便長了玉米棒子,上面也只有稀稀拉拉的一些玉米,光是看到田地裏那些比他們種植出來的幼苗,茁壯了很多的苗物,他們心裏就多了幾分信心。

時間進入九月,在孫享福帶領農學生和熟手農夫在君士坦丁堡附近區域,種植的田地,長出了即將開花出穗的農作物的時候,伊凡再次進宮,向希拉克略匯報工作了。

“陛下,大唐使節團的人,除了歌舞表演團隊是在四處走動,給民眾表演節目,派發禮物之外,其它各個職業的團隊,都與我們達成了一些合作協議。他們會在君士坦丁堡和其它幾個大區的主要城池,開設醫院,漢語學校,和工廠,商鋪,這些機構除了會使用他們一部分的人經營,還會大量招收我們的民眾,作為幫工和學徒,並且,按照帝國制定的稅收標準,向帝國納稅。”

希拉克略聞言,並沒有吭聲,眼神十分空洞的看著前方,將一張剛從前線送過來的戰報,遞給了伊凡,可不是因為他不重視大唐的使節團。

而是因為,作為一個大帝國的帝王,他有許多更重要的事情要關注,這個帝國,可是有四千多萬人口,兩千多座城池,五個大軍區,一百多萬軍隊,和長達萬裏的國境線需要守護,所以,他的日常事務很忙,尤其是在邊境有戰事沖突的時候。

戰報上所書的內容,讓伊凡的整個身體都顫抖了起來,這是拜占庭帝國與大食的戰爭中,有史以來最大的參敗。

大食人的軍隊,四路並進,將原屬於拜占庭帝國的巴拉斯坦,敘利亞,大馬士革,約旦,埃及,耶路撒冷等地區,全部攻陷。

如此一來,拜占庭五大軍區中,最強大,並且布置在最前線的兩大軍區,所有軍士,全軍覆沒,這近乎等同於他們的國土和軍力,縮減了一半。

經歷了這樣的大敗,整個格局就變了,拜占庭只能和歷史上一樣,變成一個在阿拉伯人的打擊下,不斷收縮,掙紮的國家。

而在希拉克略收到這份前方戰報的時候,在遙遠的南亞地區,劉弘基終於帶領著耽摩道的大軍,接手了曲女城的防務和政治,而早在此前的兩個多月裏,迦樓縷波和驃國的土地,也已經歸入大唐。

至此,整個南亞地區所有土地,盡歸大唐所有,而歐亞大陸,也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大唐占三分之二的區域,大食和拜占庭,占據剩下的三分之一區域,人口數量,也差不多是這樣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