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9章 三兄弟問政(第2/3頁)

這時,李泰接話道,“老師的才能,冠絕古今,本就不應該被束縛在朝堂之上,大哥的事情說完了,接下來,就該說說我的事情了,現在,政事堂中,由我主管禮部,吏部,方面事宜,新的問題不少,您可有教我?”

此前,大唐的政事堂,是由尚書左右仆射房玄齡和長孫無忌當家,但由於國家大了,需要處理的事情太多,太繁雜,只靠他兩人,肯定是忙不過來的,於是,李世民增加了李泰,李恪,褚遂良,馬周四人進入政事堂,掛平章事的職位,意思就是副宰相,預備宰相的意思了。

其中李泰分管禮部和吏部,也就是說,他對於大唐的整個文教,宣傳,外交,和官員體制的制定和任命,都能說的上話。

而國家變大,人口變多,首先沖擊到的,其實就是他所管轄的這幾個方面。

對於他的請教,孫享福略作思索之後開口道,“文化教育的方面,自然是因材施教,讓各個行業的人才,都能更多的湧現出來,為國家的發展進步出力,對於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給予更多的褒獎,鼓勵,這是要長期堅持的,因為科技發展,是沒有盡頭的。而吏治管理方面,你要認清楚一點,那就是任何的政策和制度,都是靠人去執行的,而管好人,其實就是平衡他們的利益需求,凈化他們的思想兩條路。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什麽完美的,可以一直執行下去的制度,更沒有一成不變的人,做官的人在不斷變,心也在不斷變。你只能根據實際情況,嚴格的實行監管,不斷的推動一些錯漏的改進,修補存在的短板,保持一顆與時俱進的心態,多調查實際情況,多聽證,從更廣的角度來思考這些問題,再作出結論。”

最容易破壞一個王朝的,始終是吏治腐敗,大多數朝代的政治家,都不是庸才,他們制定的管理制度,只要執行的好,都能把一個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

這也是為什麽大多數朝代,在建國初期,都能出現強盛一時的局面的原因,可是,時間久了,人們的需求就會變,這個世界上,人心是沒有止境的,永遠不可能滿足,得一而望十,是人的劣根性。

那麽,人心在變,你的制度卻沒有跟著改變,沒有滿足大家的需求,那麽,各種問題,自然就冒出來了。

就拿現在的大唐來說,你要是給現在的官員,按照貞觀元年定下的制度,發放俸祿,那就肯定不行了。

因為以現在的消費水平,如果想要在社會上過的體面一些,開銷比十幾年前要大很多,一個正七品的官員,如果一年只能拿三百貫不到的俸祿,那麽,社會上很多東西,他就享受不起。

享受不起怎麽辦?

利用手上的職權,謀私利,讓自己可以享受的起唄!

你就是有再多的監察制度,甚至是全民監督,他也同樣有法子在不犯法的情況下,謀取利益,搞壞市場。

花同樣的錢,買同樣的東西,買誰的,是負責采購的官員說了算吧!

產出同樣貨物的人,可能有很多家,在保持與別人差不多的質量,同樣的價格的情況下,誰都想賣出去,這個時候,私下裏找關系,或者一些行賄,受賄的交易,就出現了,因為官員他可以拍板做決定。

而一旦這種找關系辦事,貪汙受賄的風氣開始產生,後面,就會有一系列的腐敗,造假,豆腐渣工程等惡性循環事件發生。

官員想謀利,商人比官員更加想謀利。

這全是官員和商人的錯嗎?

未必,你把官員的俸祿制度改革,定到能夠滿足他比較體面的生活的程度,這樣事情發生的概率,就會降低很多,畢竟,誰都不想犯法,從而失去自己的名譽地位,和安逸的生活。

同理,很多其它的政策,如果不合理,不能盡可能的方便廣大百姓,讓百姓們感覺公平合理,那麽,它就不是完美的。

輕微的不好的地方,百姓們或許可以忍受,較嚴重的,百姓就會抵觸你的政策,這樣抵觸的方面的多了,民間的亂相也就出來了。

就如何發展文教,肅清吏治的方面,孫享福跟他們兄弟三人談了很多,由於有千年的歷史經驗累積,孫享福看問題的角度,往往能比這個時代的人客觀一點,倒是讓他們受益匪淺。

當然,在這些方面,孫享福也就是個嘴炮,他平時可是老好人做慣了,熟人一般有什麽事情求到自己頭上的事情,他能辦的,都給辦了,對於送禮的,他都不怎麽好意思拒絕,這是性格使然。

能執行落實好類似這樣的工作的,是像魏征,或者褚遂良這樣的人。

至於用人的藝術嘛!當今天下,李世民說最強,沒人敢不服,他們在孫享福這,是求教不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