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章 新的十年計劃(第2/3頁)

李承乾笑著道,“孤要的就是這樣的效果,以前那些州縣的學堂的教學內容,已經趕不上時代的需要了,像九垸縣學這樣的學校,才能更好的教育學生知識。朝廷在新的學校裏投入的錢財多了,那麽,在原先那些州學,縣學的投入,就會少一些,成本雖然會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費用,也多數是出在此前沒有讀書的那些孩子身上,其費用的增長,以朝廷現在的財政能力,完全負擔的起。諸卿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關中之地的所有學校,也全部都像九垸縣學這邊一樣出人才,那麽,未來,他們將會為我大唐創造多少利益?”

聞言,唐儉看了看房玄齡和溫彥博,見他們連連點頭,他也不多說什麽了。

李承乾又道,“所以,明年還只是關中,三到五年之內,孤要這種模式,鋪向全國,並且,做到所有的子民,都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開啟全民義務教育,這個設想,如果是放在以前,那是想都不敢想的,房玄齡猶記得幾年以前,朝廷的教育推進計劃,不過是在每個州縣,建立一所學堂而已。

想不到,短短六七年以後,計劃,就要上升到全民接受教育的地步了。

要說李承乾為什麽敢這麽大刀闊斧的幹事情,那就得看看他是在哪裏學習的政務了,他的學習模板,可是善陽啊!

孫享福當年把善陽城修建好之後,直接在城內修建了幾所學校,讓所有百姓家的孩子,不分胡漢,不分貴賤,都可以入學讀書。

所起到的好處就是,善陽現在每年都有過萬掌握了基礎文化的學生,走上學醫,學農,學工,學商,甚至也有繼續學文科的道路上,然之後,開始為各行各業,提供更加高端的骨幹力量。

聽到李承乾的豪言壯語,唐儉的心跳頓時加快,在他主掌禮部的時候,擴大教育體系,推行全民教育,那自然是給他一個天大的功勞,因為這樣的事情,必然會在史書上大書特書。

可是,這個功勞,不是那麽好得的,現有的那些得利於教育體系的人,大多都是儒生,這些人會來找他的麻煩,要知道,他自己也是個儒學子弟,而首先找他麻煩的,就是國子監的祭酒老孔。

然而,房玄齡卻是品出了李承乾這麽做的一些用意,開口給唐儉解釋道,“太子殿下的意思是,你並不宣布撤銷舊有學院,直接把新學校建立起來,如果原先在那些舊學院裏讀書的學生,都自己轉去新學校讀書了,那就怪不得誰了。”

聞言,唐儉眼前一亮,頓時覺得,此事十分的可行,朝廷並不否定那些舊有的縣學,州學。但是,學生有自己選擇上什麽學校,學什麽知識的權力,你教的知識沒有用,學生們不愛學,那就怪不得朝廷推動新學教育了。

等到大家都不去州學,縣學讀書了,這些舊有的學院,它自然而然的,也就撤銷了。

於是,唐儉開口道,“如此的話,建學校,以及後續教學所產生的費用,還要請政事堂下令財部通過。”

房玄齡正欲點頭,李承乾卻是笑道,“其實,這個費用也不會很大,因為,像山南道垸田區這邊一樣,有本地商會產業,為教育花費提供資金的情況會越來越多,未來,朝廷需要投入的,大多只是修建學校的錢而已。”

公共資源產生的利益,就應該回饋給公共服務,這是孫享福在後世帶過來的一些觀點。

因為在後世,有很多地方,明明有煤礦,最終肥的卻只是少部分煤老板,和與煤老板勾結的貪官汙吏,這是很不應該的。

所以,此前孫享福要讓當地的百姓,參與進這些地方資源產業的運營和管理中,掌握一部分話語權,分潤大部份這些產業帶來的利益。

而隨著這些產業越做越多,越做越大,滿足全民的醫療,教育,養老,都不會是問題,因為,大唐現在的掌握的資源,比後世我國還要多好多倍,然而,需要養活的人口,才三千多萬,連零頭的零頭都不到,人均可分配資源,比後世最發達國家,都要高百倍以上,負擔個教育方面的開支,那簡直是毛毛雨。

觸類旁通之下,房玄齡覺得,不光是教育體系要升級,其它的所有方面,其實都可以進行一輪升級,因為,大唐現在有錢啊!而推動基礎建設,民生保障,都是對這個國家的長治久安有幫助的事情,既然李承乾要幹,何不都上馬做起來呢!

他這個想法,倒是切中了孫享福前段時間發出來的那些暢想,讓所有的山川,變的秀麗多姿,讓所有的河流,變的溫順平和……

於是,貞觀九年十月,監國太子李承乾,與左右尚書仆射房玄齡和溫彥博,以及禮部尚書唐儉,定下了大唐內部未來十年的發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