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航海學院的提議(第2/2頁)

“這艘船吃水深度,超過咱們以往所有制造的船,其最高安全載重量,達到了五萬石,一丈高以內的海浪,很難將它掀翻,經過我們三十次航行試驗,得出的結論,這艘船自身的抗風險能力,應該達到了六成,而且,因為它的體型較大,非常的牢固,在經驗豐富的船長和水手的操控下,能夠更好的規避風險,所以,我們給它的整體安全評級,是八成以上。”

五萬石,那就是六百萬斤,換算成頓,那就是三千噸,而實際上,它根本不會運送到最高安全載重的貨量,能裝到兩千五百噸,還跑的動,就算不錯了,這種載重量的船,在後世,別說是在海上了,就是長江上,隨便一艘中小型運沙船的載重量,都超過它許多,後世的船,沒有個三五千噸的載重量,在江上跑都容易虧本。

但是沒辦法,它在這個時代,就是代表一種極限了,動力,阻礙了它的發展。

“在我看來,他的安全系數,就是六成左右,因為,咱們大唐,沒有那麽多像你這樣經驗豐富的船長,從我去一趟嶺南,都需要出動你這個杭州船廠的總工程師來親自駕船,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孫享福說到這個,楊敏的臉色頓時一囧,還真是如他所說,大唐航運體系在短短七八年之間,何止擴大了十倍,所有的熟手船工,都被他們搜羅進了這個行業,即便是船廠和各個需要船運服務的商家們,一再的提高了船員的待遇,可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增長也十分有限,人手緊張的不得了。

要知道,今年開始,即便是在長江水道上跑船的普通船員,月薪也漲到了五貫錢一個月,但市面上根本招不到人,要不是船廠有渭南職業技術學院提供的一些學員做支撐,現在根本就無法實現擴張,當然,即便是擴張了,也擴張的很勉強,原因麽,孫享福剛才已經說了,開個船這點小事,也要楊敏這樣的總工來,這就是現狀。

楊敏無奈的道,“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涉及到的技術多了之後,社會上沒有足夠水平的人才加入,我們也沒有辦法。”

孫享福卻是道,“沒有那麽多人才,就要動手培養人才。”

說白了,限制這個行業發展的,就是教育體系,如果大唐早些年,開設專門的航海學院,情況就不是這樣了。

楊敏解釋道,“職業技術學院每年都在招生啊!不過,學習航海的條件本來就很苛刻,北方人都不善水,而具備了條件,又選擇做海員的人,不多。”

“北方人不善水,就把學院建到南方,說白了,還是待遇不夠好,這樣,你派人幫我給老楊送一封信,讓他寫一份奏章給陛下,船廠出資,專門在杭州灣這邊成立一個航海學院,完成基礎文化教育的人都可以報名就讀,學員就讀期間,食宿全免,每月再給一貫錢的生活補助,每個學院最多有三年學習時間,期間只要達到畢業標準了的,月薪十貫起。”

“免費學習,還給錢,月薪十貫起?”楊敏被孫享福這番話說的瞪大了眼睛道。

孫享福點了點頭道,“市場需求,決定了他們的價值,大唐往後,需要更多能夠駕駛海船出海的船員,所以,這樣的投入,也是值得的,讓老楊盡管上奏朝廷。”

為什麽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呢!沒有教育體系的支撐,你做任何事情,都會受到肘制,大唐現在已經過了原始資本累積的時期,它在全國各地的鑄錢廠,每天都在不停的鑄錢,是時候往教育口上猛砸錢了,等啥時候供需關系平衡了,啥時候再收手也不遲。

就像現在李世民瘋狂的鑄錢一樣,孫享福就從來沒有勸阻過他,因為,市場上的錢還是太少了,很大程度上,沒能保證流通量,從糧食,布匹,家禽,牲畜等百姓能產出的主要商品的價格還是沒有絲毫漲價的趨勢,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當然,李世民在沒有把錢鑄造到舉世皆用唐錢的規模之前,他也是不會願意收手的。

船足夠的大,所以,設施也非常的齊全,什麽救生艇,救生衣啊!應急醫藥,等等等等,應有盡有,孫享福最愛擺弄的,還是那幾根金屬制的釣魚竿。

馬賽的合金研究又有了新進展,他已經弄出了很多種不同堅韌度的合成金屬,並且將其標上了號,現在他愛弄的,已經不是堅韌耐磨型金屬了,因為他覺得自己研究出來的那幾十個型號,已經足夠全面,到了一個極限,所以,他轉向研究那些有形態恢復性,甚至拉力的金屬了。

第一批的成果,就是孫享福手上的釣竿,別看他只有手指頭那麽粗,幾十斤的海魚,在水中爆發出來的拉力,也不可能折斷它,或者永久性拉彎它,看到自己釣上來的那條重達二十多斤的石斑魚,孫享福的垂釣欲望得到了很大的滿足,看來,這一路到嶺南,不會那麽無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