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民間的改革(第2/2頁)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陋習?這怎麽可能?”

這次,不光是長孫皇後發出了驚訝聲,連韋妃,燕妃,楊妃等女,也驚呼捂嘴,大唐雖然胡風較盛,風氣比較開放,但兒女的婚姻事,大多還是父母做主。

畢竟,以孝治國,是漢家傳統,李唐的主要意識形態,還是漢家文化,而民間的普遍意識形態就是,兒女的一切,都是父母的,父母有權力幫兒女做一切主,子女不能言父母的過失,不服從父母的命令,就是不孝。

孫享福此前就對於此事發表了自己的不同意見,並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夠作為子女的表率,酒鬼,濫賭,好吃懶做,聲色犬馬之徒,在任何時代都很多,他們在乎的並非就是子女的幸福,而可能是他們自己的享樂。

不過,目前來說,這種主流思想在民間太過根深蒂固,即便是孫享福現在的名望再高,也不敢輕易觸碰,推動的過急,可能會出大的社會問題。

所以,他只能在九垸縣這樣百姓絕對信仰他的地方,用一些委婉的方式,對大家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

去年秋天他們剛到九垸縣的時候,上遊便有一對相愛的年輕人,因為父母反對,不能成婚,被逼跳了河,屍體漂到了九垸河攤邊,被巡丁們打撈了上來。

經過一番調查之後,孫享福搞清楚了事情的來龍去脈,特意將這個故事,套在了後世一個類似的故事改編成的小曲上,在九垸縣廣為傳唱。

這樣的小曲,很能引起這個時代的人們的一些反思,所以,虞秀兒打算給長孫皇後他們也唱一唱。

“是不是陋習,未必絕對,可以由百姓們自己去評判,夫君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也是因為去年在這邊碰到了一些事,他將此事編成了小曲,很受大家喜愛,現在,九垸縣的婚嫁,其實已經比較注重結婚男女本人的意見了,至少,會提前讓他們見上一兩面,不至於有蓋頭掀起來之前,新郎新娘相互不認識的情況,對了,我將夫君作的那首小曲,彈唱給諸位娘娘聽一聽,聽完你們就知道了。”

說罷,虞秀兒抱起了隨船帶來的五弦琵琶,紅梅和春桃,還將船上的手鼓抱到了荷花亭中,頓時,各種樂器拍打,彈奏了起來。

“桃葉那尖上尖,柳葉兒就遮瞞了天……”

後世的來《探清水河》小曲,在網絡上非常火,講的故事淒美走心,作為南方人的孫享福,也很喜歡聽,只是將人物背景和人名稍微改動一下,把抽大煙改成了攀附權貴,送女兒給老頭做小妾,歌詞改一改,樂曲和韻味依舊用原版,這首唐代的《探九垸河》版本,就成立了。

這種用故事編曲演唱的表演形式很新穎,長孫皇後和幾位貴妃才聽了個開端,就被這曲中的男女相愛,相約見面的故事吸引了,女人麽,那有不癡迷愛情故事的,隨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了,因為別看開頭有那麽一段相愛幽會的美好場景,到了後面,卻是個大悲劇。

等到虞秀兒唱到一對有情人雙雙跳了九垸河殉情的時候,她們便開始不自覺的為這對在這個時代看來,有些離經叛道的年輕人摸起了眼淚。

當愛情,與所謂的愚孝起沖突的時候,她們心裏,居然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偏向於愛情,而且,他們也開始反思,‘孝’該如何重新定義,這種什麽事情都聽父母的現狀,肯定是不對的。

在孫享福看來,這個意識形態,牽扯到的,其實不僅僅是孝順,只有去除了這種思想上的束縛,下一代的創造力,才會更強。

就拿這個時代最普遍的子承父業來說,父親是個木匠,兒子,差不多有九成的可能會從小被要求跟著父親學木工,而實際上,這個孩子,在數學,繪畫,或者其它某一方面,非常的有天賦,也很感興趣。

但最後,他不得不順從自己的父母,去做一個木匠,這就可能會使其它的行業少了一個可能會推動行業發展的天才,而這個天才,因為他們孝順的聽從父母,淪落為了一個平庸的木匠。

嶽州的宋小魚,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他的父母,就想讓他種田,可是,他喜歡造船,學習造船技術,也很有天賦,後來,他跑到了渭南,在宋濤的幫助,和孫享福的點名推薦下,他去到了藍田職業技術學院學習,現在,已經在同期學子中,出類拔萃了。

如果,他只是孝順的聽父母的話,在家裏老老實實的種地,那麽,大唐未來就可能失去一個造船方面的好手,多一個碌碌而為的農夫。

改掉類似的這種原有的意識形態中存在的毛病,缺點,就是民間的改革,這種改革,或許比朝堂上的制度改革的難度還要更大,但需要有人一點一點的去慢慢做,不然,它至少還會影響這個民族一千多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