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九垸行(第2/3頁)

聞言,長孫淳忙道,“這垸田裏的地想要高產,就需要費更多功夫去打理,其實每戶種三十畝地,已經是極限了,這三十畝地,百姓最多還只會種二十五畝水稻田,因為種植雙季水稻,需要搶天時,雖然種好了之後,百姓們會稍微清閑一些,但是搶種,施肥整田的時間,是非常忙的,如果錯過了時間,可能就無法完成雙季種植,而讓他們種植八十畝水稻田,那麽,即便是耕牛農具足夠,他們也只能胡亂播種打理,最終的產量,其實跟種植三十畝差不多。”

“那朝廷只給他們三十畝地,比別處少了五十畝,他們會樂意嗎?”

長孫淳笑了笑,又答道,“樂意啊!而且是非常樂意,地可不是給的越多越好,在民力可以接受的範圍內,能夠讓他們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的土地的數量,就是最恰當的。現在,只有別人羨慕本地的人,只種三十畝地,就能有好收成的情況,沒有本地的人羨慕別人種植八十畝地,也不如自己的收成的情況。”

長孫淳的這番話一說完,李世民的眼睛突然眯了起來,他想到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李唐立國之後,因為地廣人稀,是以,將永業田,口分田的數量分的特別多,超過了歷朝歷代,許多府兵家庭,還因為有軍功,會額外的賜田,導致了很多百姓家裏需要種植一百多畝田,而這麽多地,百姓們真的種植的過來嗎?

實際耕種過幾次田地的李世民覺得,肯定有許多丁口不足的家庭,是種植不過來的,然而,此前朝廷,卻每季都會按照劃分的田地數量,去征稅,這就很有可能導致一種情況出現,家裏丁口不足的人家,只種了少部分地,卻要交足所有田地的稅收。

而且這個現象,可能非常普遍的存在,至少占所有農夫家庭的六七成以上,就比如孫享福剛穿過來的時候,他家就並沒有將朝廷劃分的所有永業田耕種開來,一戶人家,在農耕工具落後的情況下,沒有三個以上的青壯勞力,是不可能將八十畝以上的田地種好的。

幸福村的原住民中,就只有孫大力等少數幾家,原本是四個青壯勞動力的,才將田地全部開墾好,而且,沒一兩年光景,還把主勞力給累壞了。

那麽,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他們大多數百姓,可能會用自己種出來的少量田地裏的產出,來補足朝廷的稅收。

也就是說,當初他做尚書令,制定的這一套分田政策,其實是害民的,根本沒有結合百姓的實際勞動力,來合理的劃分田地,一味的多,起到的,可能是反效果。

“難怪新政沒有推進到的地方,人口增長如此之緩慢,百姓生活如此之窮困,原來,是朕害了他們。”

李世民一臉愧疚之色的小聲嘀咕著,這些話語,卻是被緊挨著他坐著的長孫皇後聽到了耳中,拍了拍他的手,輕聲在他耳邊道,“您是一片為民之心,這不是您的錯,索性並沒有釀成什麽大禍,而且,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您現在對於各項民生政策的改革,不是逐漸的讓百姓們過的好起來了麽?沒有之前的因,可沒有現在的果。”

聽了長孫皇後這番話,李世民心裏好受了一些,雖然當初他沒有計算好民力,給百姓們劃分了過多的田地,導致他們需要承擔較重的稅賦,但是,在當時那種全國性的大戰亂剛剛結束的時候,全國的百姓,都迫切的想要得到一塊屬於自己的田地,這些田地的意義,已經不只是體現在稅收上了,分更多的田地給百姓,在當時,能幫助李唐收獲更多的民心,其政治意義或許更大。

“是啊!得改,明日,我就去信一封到長安,讓承乾主持全國範圍內的農業稅收改革,只征收實際耕種的田地的稅收,雖然沒幾年咱們就要全部免除農稅了,但是,得讓百姓們知道,咱們在更正自己的錯誤。”

“如此,承乾只怕又要有的忙了。”長孫皇後聞言一笑道。

她很滿意現在李世民把政務甩給李承乾的狀態,夫婦和睦,兒子能力強,是合格的接班人,可以說,她的人生,再如意也沒有了。

關鍵是,李世民也是這麽覺得的,笑道,“承乾的內政能力不俗,至少得了孫正明七分真傳,有他在長安坐鎮,朕才好去四處看看自己戎馬半生,打下的這秀麗江山。”

兩夫婦在船頭,含情脈脈的相視一笑,便又將目光轉向了周圍的景色,不多時,客船便已進入了九垸縣的城區。

“門前,大橋下,遊過一群鴨,快來快來數一數,二四六七八,咕嘎,咕嘎,真呀真多鴨,數不清到底多少鴨,數不清到底,多少鴨……”

九垸縣最大的建築群,便是學校了,這裏聚集著五號大垸田,七千多戶百姓的孩子,共有七歲左右的蒙童一萬余,還有各鎮的少年學子過萬人,是孫大力最先下力氣修好的地方,此時正值午後,睡好了午覺的孩童們,被老師叫了起來,正在拉歌提精神,準備進行下午的課業,船只剛打校舍旁邊過時,大家就聽到了學舍裏面孩童的歌聲,撐船的船夫頓時聞聲而笑,他的兩個孩子,可都送到了這座學校裏讀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