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新船出海(第2/3頁)

長孫皇後聽懂了李世民話裏的暗示,點了點頭又接話道,“如此看來,正明勸您好生發展內部,積蓄實力,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說到這個,李世民有些無奈道,“大臣們提的建議,大多時候都是有道理的,是故,朕平時,都比較虛心納諫,但是,在好與更好之間,朕要做出選擇。在朕看來,王浩殘余的那些人手,即便是不可大用,但讓其攪亂西方,於我大唐也是有利的,西方諸國在戰亂中衰弱,朕的大唐,卻在潛心向上發展,不消幾年,朕馬踏西域之時,必然能成摧枯拉朽之勢。而正明心地太過善良,不願在征伐擴張的途中,犧牲太多人的性命,依照他的策略,雖然可行,但太過緩慢慢了,只怕朕在有生之年,都未必能看到我大唐實現大一統的一天,這是朕不願意采取他的策略的原因。況且,此次他又犯了朕的忌諱,私自指使故舊,破壞朕的布局,去了山南道之後,朕定要好生訓斥他一番。”

“故舊?正明現在還能調動的了軍隊?”

李世民搖了搖頭答道,“非是軍隊,是海外探索公司那些人,以他從前的護衛統領趙龍為首,不過,朕已經去信調弘慎去處理了,掃清了海外的那些家夥也好,這樣,就能將王浩殘留的那些人,絕對的控制在手中了。”

時間倒回到一個月前,趙龍回到渭南船廠接手新船,準備做航海訓練的時候,就得到了張軻送過來的口信,他順勢就找武器裝備車間領取了大量的武器裝備,甚至一些最新研究出來的裝備都領取了不少,美其名曰一同試驗,這樣敏感的消息,自然是當天就傳到了李世民這裏。

密衛系統,對於武器的監控可是十分嚴密的,不過那時李世民並沒覺得有什麽問題,可是過了兩天之後,嶺南馮盎調兵出海的消息也傳了過來,再結合趙龍接手了十艘包鋼大船,點齊了原本在他麾下的熟手海員,和少數需要訓練的新船員,火速走永濟渠,直奔東海的情況,李世民便猜到了什麽,急忙給遼東半島的張公瑾去了一封信。

然之後,當趙龍的船隊繞過半島,直奔倭國方向的時候,在海上遇到了張公瑾,不過,張公瑾並不是阻止趙龍去倭國,而是親自帶著兩萬遼東海軍,隨他一起前往倭國。

自從王浩從雲南逃出海外之後,倭國就像是一個被封閉了的國家,兩年來,派出的幾撥使節,還有一些做海運生意的商賈,全部被王浩的人截殺了,甚至,他那些屬下,還開始登陸,在岸上大量捕捉青壯,在九州島的一個海港建立了城寨據點,不斷的以倭國人口為基礎,吸取戰爭養份,而倭國這個時期的人口本就不多,經過高句麗的巨大戰損之後,比較開化的,能被用於軍事的青壯,最多也就十幾萬,王浩的人前前後後抓捕和殺死的青壯人數過萬之後,已經傷及了倭國的根本。

廄戶天皇不得不組織軍隊,想要將這股勢力鏟除,這不,廄戶籌備了兩年多,終於組織起了水陸大軍五萬余,準備去九州島清剿這股勢力的時候,卻被趙龍和張公瑾給趕上了。

李世民對於倭國這個東亞地區,唯一還沒有劃歸大唐的國家,早有不滿,他交給張公瑾的任務就是教倭國做人,必要的時候,直接登陸作戰,不說全面統治倭國,至少要將其國內金礦銀礦較為豐富的地區占下來,目前大唐的發展速度太快,雖然金銀貨幣呈流入狀態,但市面上的貨幣,依舊緊缺,因為,發行新鑄的錢幣之後,向外流出的也不少。

載重三萬多石的包鋼大船上,張公瑾和趙龍各端著一個望遠鏡,看著九州島海港裏面的情況,這裏,至少有三千多艘載重不過千石的小戰船,其中軍位置,甚至還有倭國皇室的大旗。

而海岸上,則是處於一種戰爭對抗中,通過望遠鏡裏面看到的細微畫面,張公瑾和趙龍都知道,這邊的戰爭估計是打了有一段時間了,局勢是防守的一方在垂死掙紮。

王浩遺留下在倭國這邊的人原本就不多,只有幾百人,其勢力之所以達到近乎控制整個九州島的地步,是因為他們用武力,或者金錢物資等等東西,誘惑,聚攏了大量的倭國本地人,可是,倭國天皇廄戶發大軍親臨戰場之後,讓他們收攏的這些倭國本地人出現了大量叛逃,甚至是倒戈的情況,這就導致了他們的海上部隊,被十倍於他們的倭國大軍擊敗,陸上的城寨,也被倭國大軍圍困,借著城寨地利和裝備優勢,他們防守了很長時間,不過被滅其實是遲早的事情了。

“大都督,倭國方面有船只過來,應該是派的使節前來與我們交涉的。”熟悉倭國海況以及官制情況的趙龍向張公瑾解釋道。

就當下這個時代,是沒有任何國家的船只,有大唐海軍的戰艦的體型這麽巨大的,尤其三萬多石的包鋼戰艦,在沒有裝載重貨的情況下,那船舷高度,足以叫想要跳船展開白刃戰的敵人絕望,在很遠的距離下,它就能讓人望而生畏,所以,在看到這些大船在向港口靠近的時候,整個海港就開始靜的可怕了,廄戶第一時間派出了使節前來詢問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