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相互說服(第2/2頁)

房玄齡說完,杜如晦又接過話道,“臣附議,我大唐現有的人才,治理現有的州郡和四邊之地,尚且不足,盲目擴張,有害無利。而且,西方諸國中,較強的幾國,皆是傳承日久,人口眾多,非速亡之國,一旦陷入那個泥潭之中,反而會打亂我大唐自身的發展節奏,實為不智之舉,陛下要三思。”

杜如晦說完,李靖也沒閑著,接過話道,“陛下,西域之地,距我大唐本土,有萬裏之遙,若是在這麽遠的地方展開大戰,須得萬全的準備,否則,一旦失利,則易遭受反噬。”

李世民一邊聽著三人的建議,一邊點頭,待得李靖說完,他卻是笑道,“你們三人所說之事,朕一早就考慮到了,正是因為堂堂正正的入主西域,咱們要付出的代價太大了,朕才會覺得,就這麽殺了王浩,太可惜了。”

聞言,房玄齡三人一愣,心中卻是暗自後悔。

王浩,肯定是利用了李世民想走捷徑的心理,來說服李世民。

果然,李世民又道,“正明一直主張,用發展民生經濟的手段,自然的吸納周邊各少數民族和國家,這一點,朕是比較認同的,事實也證明了,他所主張的方法,是正確的,不然就不會有今日定襄,善陽的盛景,更不會有薛延陀,雲南,東北諸部與我大唐一家親的局面。然而,這樣做,速度太慢了,對於臨近中原之地,尚可,對於遙遠的西域諸國,卻很難奏效,如何讓西域諸國的人,也像他們一樣向我大唐靠過來?這就需要一些謀劃。王浩今日,就跟朕說了一整套的謀劃,利用西域諸國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利益訴求,集小國之兵,去攻大國,自始至終,我大唐只是陳兵邊境,發展邊地經濟,收攏躲避戰亂,或者無心爭霸的小國的民眾的投誠,用最省力的辦法,將西域諸國的領土,百姓,納入我大唐治下。”

“陛下,西域諸國的人,可不都是傻子,而且,即便是要做這些事,也不該是讓王浩這個不受控制的人去做,朝堂上下,還是有不少多智善謀之輩的。”李世民一說完,房玄齡就接話反駁道。

這話,倒是叫李世民沉默了好一陣,才又道,“王浩此人,行事雖然偏激,但也只是出於他的思想主張與朕當下的治國理念不同,對於咱們漢民族,他還算是忠誠的。而且,他在海上有兩支人馬,一支約五百余人,在倭國海域,幫其收刮錢財和人口,另有一支五千人規模的大隊,是以數百漢人,統領著四千多倭國青壯,早在年初的時候,就已經啟程走海路,前往波斯海域……”

在兩個時辰左右的談話裏,王浩幾乎將自己的勢力,和在西域的打算,向李世民合盤托出了,他要去西域搞事情,沒有軍隊和人手可不行,所以,他把手伸向了倭國。

此時的倭國,是海外諸夷中文明程度最高的國家,用從倭國抓來的青壯,是最容易訓練成軍的,所以,這支以倭國青壯為主體的軍隊,將會是王浩在西域搞事情的主力軍,其自始至終,都會打著倭國的旗號,在名譽上,不會讓大唐受損。

再之後,王浩幾乎把所有李世民所擔心的問題都考慮到了,只需要大唐能在海上接濟他們一些糧食,軍械裝備,基本就可以坐等著收地收人。

甚至,這些糧食軍械,他們都可以用從西域弄來的大量金銀向朝廷購買,成與不成,也不會讓朝廷吃虧。

一個看想去基本無需投入,卻有巨大收益的計劃,叫李世民怎麽能不動心呢!

房玄齡三人本來是想說服李世民的,然而,卻差一點被李世民給說服了,差一點,那就是沒有。

思慮再三之後,房玄齡還是向李世民建議道,“正明之心不可寒,三軍將士之心,更不可寒,而且,王浩此人,不可信,陛下,斬殺王浩帶來的好處,可比支持他的這幾千雜軍要大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