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組建海軍(第2/3頁)

倭國不同於夷州,琉虬,呂宋島上落後的部落,他們有了封建制度,還掌握了一定的航海技術,民間的船只時常往返於大唐本土和朝鮮半島,非常有對外開拓的精神,作為一個政治家和戰略家,李世民的眼裏自然是揉不得沙子的,思慮了片刻,道,“如此的話,便在山東再組建一支海軍,在江南,也組建一支海軍,四軍,八萬兵力,應該足夠了吧!”

孫享福知道李世民不想讓某一支海軍規模過於龐大的原因,他是怕日後不好控制,畢竟,這些軍隊,都遠離中樞,能夠輕易的在海外,占領一片根據地。

不過,在孫享福看來,八萬海軍,還是不夠的,因為,大唐建立海軍的目的,可不是保衛本土,除了倭國,已經沒有任何勢力能威脅到大唐沿海了,海軍的目的,現在是為了開拓更廣闊的海外疆域。

於是,他再度道,“陛下,咱們大唐周邊諸夷已滅,難道您是想放馬南山嗎?”

李世民聞言,不解的問道,“正明此言何意?”

孫享福答道,“咱們大唐十六衛的編制,每衛約四萬人左右,這就是六十多萬的軍隊,如今,安東,安北,安西,安南四邊,還有專門的軍隊駐守,您只調八萬人去組建海軍,那麽其余的五十多萬士兵,豈不是都留下來吃閑飯了?”

“怎麽會是吃閑飯呢?朕讓其返鄉務農,不也是可以促進國內生產麽?”

“國內的生產,需要的人,會越來越專業,當兵打仗的人,也需要越來越專業,這樣,咱們才能變的更強,若是咱們大唐未來二十年無戰事,那麽,現有的府兵制度,會讓咱們大唐的武備荒廢到什麽樣的地步,您想過沒有?一個不用打仗,務農了二十年的府兵,他還能再拿起兵器去戰場上廝殺麽?那些接替了他們,從沒有上過戰場的府兵的後代們,他們有戰鬥力麽?這些人,他們能夠使用咱們制造出來的,越發先進復雜的裝備麽?”

“呃,這……”

李世民被孫享福一連串的問題,問的愣住了,這確實是個不得不改的問題,此前大唐的府兵戰力強悍,那是因為年年征戰,頻繁的在戰場上廝殺練出來的,雖然是戰時為兵,閑時為農,但基本都有一半的時間,在當兵。

可現在,情況完全不同了,如果將倭國順帶手收拾了,那麽,大唐真的可能好多年都沒有戰爭了,在高原上舔傷口的松贊幹布,沒有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前,根本不敢輕易的在大唐的方向有所動作。

所以,大部分府兵們,可能會一直在家裏當農民,這樣可不行,一個國家,沒有了足夠強大的武備會是什麽樣的後果,李世民太知道了。

語塞了片刻之後,李世民又道,“你有什麽好的建議?”

孫享福沒有多想,便答道,“當然是將一部分軍人職業化。以咱們大唐的財力,完全養的起,尤其是像海軍這樣,需要常年訓練,技術性需求比較高的軍種,咱們在軍隊裏面,除了要訓練他們的專業殺敵技能,還要讓他們讀書,加強思想教育,掌握一定的文化水平,到了一定年齡的老兵,可以轉業到各個行業去任職,做官,都可以。每一年,都要有一定數量的年輕士兵補充進入軍隊,也讓一定數量的老兵退伍,保證軍隊的活力的同時,保留全民的尚武風氣,沒有當世第一強軍,就不能成就當世第一強國,這可是恒古不變的道理。”

孫享福雜七雜八的說的這些,倒是給了李世民很多啟發,尤其是現在軍隊內部已經開始加強思想教育,有文工團不斷的給士兵灌輸一些保家衛國的思想,這些士兵對於國家的忠誠度,可非以往任何朝代可以比擬的,不過,貌似剛才孫享福說的重點不是這個,李世民聽出了他語氣裏,嫌八萬海軍太少的意思。

“那正明以為,海軍的建制,該如何規劃?”

“這就看大唐南方沿海籍貫的士兵數量有多少了,南兵善船,即便全部用於海軍,也太會影響國家的安定,因為北兵,才是陸地上最強的,他們用以鎮守國家,更為妥當。而且,咱們的目光,不應該是在近海疆域打轉,而應該是更遙遠的地方,臣以為,咱們大唐至少應該組建兩支五萬人以上的遠洋海軍部隊,輪流交替,將整個大唐外海,一路通往澳洲的所有島嶼疆域,都控制起來。至於近海,只需要在遼東半島的幾個港口,萊州,蘇州,泉州,振州,廣州等地,布置千人規模海軍部隊,即可防止海盜,和一些不法事了。”

聞言,李世民眉頭一挑,看向了跟隨他來視察的李靖,很顯然,他覺得孫享福剛才說的,以南兵為海軍基礎向外開拓,以北兵為陸軍基礎鎮守國家這個方案,非常可行。

李靖稍微想了想,便開口道,“陛下,正明的建議,是十分具備可行性的,十六衛中,南方籍的府兵,大約占全軍的三成多一點,足有十七八萬,從中間遴選出十余萬善船,不懼水的士兵,應該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