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藍田職業技術學院(第2/3頁)

李世民把職業學習,從為國家,講了到了為學子們自己的安身立命,養家糊口的各個方面,幾乎所有的語句,都是白話文,大家一耳朵就能聽懂,有他這番講話,倒是省得孫享福接來做思想工作了。

李世民的講話完畢之後,學生們被解散去吃早飯,而有李世民所帶領的幾個中樞大臣,也在孫享福的陪同下,開始在學院的四處轉。

“朕其實還不太懂得你這職業技術學院開設起來的用意,如果只是為海外探索投資公司培養人才的話,其實大部份工作,都可以讓他們一邊做事,一邊學習,渭南的各個工廠不是這樣嗎?大多數工人剛到那裏的時候,其實什麽都不會,做著做著,也就會了,何必費這麽大周章呢?”

孫享福聞言,心知李世民是對學院的規模有些異議,十萬人,太多了,如果讓他們去幹活的話,不僅不會浪費國家糧食,還會創造很多經濟利益,但事情不能只往眼前的利益想,他搖了搖頭開口道,“陛下您可不能這麽說,如果咱們失去了追求更好的精神,那麽,咱們接下來,就只剩下倒退了。

渭南的工人,九成五以上,原先都是普通百姓,不識字,不懂得創造,沒有管理經營,只能按照上級分派的任務,依樣畫葫蘆,做簡單的工作,即便是這樣,他們的‘上級’人員,也不夠用。

而職業技術學院,就是為了培育出,更多可以作為‘上級’的人才的地方,當然,這還不是重點,重點是,咱們要培育出一批,可以完全超出現有生產效率水平,工藝的人才。

只有這樣,咱們才能大幅度的將人力節省下來,其實在臣看來,將近兩百萬的勞動力,可以創造出來的東西,絕對不止渭南現在產出的那麽一點點。

另外,今後咱們要制作的東西,可能會更加精密,更加的復雜,高端,就好比咱們馬上要修建的大明宮一樣,此前,沒有人有修建這麽龐大的建築的經驗,如何能保證它一修建起來,就能夠達到預期的使用效果?

不提前把這些能夠修建,制造出更高端事物的人才培養出來,咱們靠什麽去做呢?

如果,只是任由其慢慢的發展的話,是非常不可取的。

舉個例子,先秦時期,人們就已經懂得了建造宮殿,之後的秦漢,兩晉南北朝,到了前隋,都還是在用那一套土木建築法,幾百上千年的時間過去了,其實都沒有什麽大的進步。

可到了咱們大唐,有了臣屬下的工匠研究出來的水泥,之後便有了質量更好的混泥土樓宇建築,咱們只要繼續研究它,還能更加的加快發展的進程。

您還可試想一下,我們不去研究它,而某一個番外國家卻在研究它,那是一件多可怕的事情。”

孫享福說的這段話,頓時讓李世民想到了一些問題,如果是高句麗先大唐一步,在工業上面發展起來了,讓他們的士兵全部俱裝鐵甲,舉著百煉鋼戰刀,駕著投石,連弩車來向大唐開戰,那麽,估計大唐的下場,也不會比高句麗好。

“你說的在理,可是,這職業技術學院的學子,如果都是用來做各個行業的技術研究的,那也太多了吧!”

“當然不是這樣,他們大多數人,只是會成為一些基層的領隊和管理,帶領更多的人進步。而在臣看來,所有的技術發展進步,都要有一定的基礎,職業技術學院,就是一個能夠給他們打下更好的基礎的地方。比如說這個建築工人吧!他去到渭南去,要麽做泥水工,要麽做砌磚工,往返於各個工地做事,一輩子做下來,頂多也就是熟能生巧,幹起活來比普通人強一些而已。”孫享福指了指一個工地上的熟手工人道。

然之後,孫享福又指了指遠處,正拿著線坨,教學生們,什麽是打水平的一個幸福村的頂級建築工匠道,“像咱們幸福村出來的高級技術工匠潘石,他貞觀元年的時候,就學會了基礎認字和算術,又跟著農門子弟,學習一些幾何,物理方面的知識,後來他加入了村裏的建築研究組,幸福村最早的那一批磚瓦房屋的設計和建造,就是他們那一組人弄出來的。

現在,經過好幾年的研究,他掌握的技術水平,比當初不知道高深了多少倍,由他將自己所有的建築知識傳給這些學子們,這些學子們就等於是站在他的肩膀上往上爬。

一個憑空往上爬的人,又怎麽可能有站在他的肩膀上往上爬的人爬的高呢?

您可別小瞧了一個建築方面的學問,一點點的進步,都需要無數次的摸索,什麽程度的水泥,粘性最強,什麽程度的水泥,不會輕易裂縫,多高的房子,需要多少厚實的承重強,鋼筋怎麽紮,用水泥澆築之後才是最牢固的,用什麽樣的幾何構造,能使房屋的穩定性更強,用什麽樣的材料,能使房屋冬暖夏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