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論法律系統(第2/2頁)

這是什麽原因造成的?我認為,法不能服眾,是主要原因之一,漢法對諸夷太過苛刻,動則打殺,諸夷乃是懼漢之威,沒能在漢朝的統治下,過上更好的生活,不是真心的臣服,才致使發生叛亂。

我大唐在征服四方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條新的道路,以寬仁,共同謀發展的手段,吸納,融合,教化周邊各民族,比如西邊,我大唐幾乎沒有付出什麽實際代價,就借助諸國之力,消滅了西突厥,將包括西突厥在內的十幾國之地納入治下。

然而,這些土地和人口得來的容易,想要長久的將其控制在手中,不使得而復失的情況出現,就難了。

咱們除了要讓他們逐步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明白歸入我大唐治下的好處,在民政治理上,還要出台一部公正的法律,讓他們感覺到公正,而不是壓迫,民生上咱們暫且不談,律法上,想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咱們法部的官員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律法,制定相應的社會次序,使所有百姓的生產,生活都能得到保障。

而法律的公正性,應該是所有人都要來參與維護的一件,對於國家治理,傳承,至關重要的一件事情,只有它是公正的,國家的制定的次序才不會崩壞。”

大唐現有疆域的總人口,差不多達到了三千多萬,其中,漢人百姓差不多只占四成左右,之所以有三千多萬人,是李世民上位了之後,百姓經濟條件好了,繁衍的速度加快了,當然,主要還是大唐征服周邊各國所得。

其中,高句麗,和西域之地占了大頭,差不多有七八百萬人口,其余的,如突厥,吐谷渾,黨項各部,嶺南百越,雲南諸部,新羅百濟,以及海外抓過來的,或者俘虜過來的,各有幾十到過百萬不等。

這種在統治轄區內,漢族人口少於其它各族人口的情況,簡直就是一個奇跡,然而,想要把這樣的局面維持好,就連孫享福,也覺得很困難,怪只能怪大唐擴張的速度實在太快了,各方面,還沒有夯實。

“正明所言有理,但是,現在,能夠學懂律法的人,大多數都是儒生,你讓老夫如之奈何?”魏征攤了攤手道。

他不是不明事理的人,但是,實際情況就是如此,孔穎達,只是在文會上提了一嘴儒合流,大多數法部官員就紛紛響應,除了因為他們本身就出自儒家,更是因為,在官場上,抱團好取暖,誰都希望自己的團隊聯合更多的人,掌握更大的力量。

就算現在孫享福在這裏闡明了法律公正的重要性,在場也還是有很多人認為,我們儒生都管不好法部的話,別的群體就更加管不好法部了。

魏征之所以不反對的原因,就在這裏,當然,如果孫享福有高論的話,他不介意聽一聽。

“魏公,我的意思可不是說不能用儒生執掌法部,也不是說,儒法不能合流。

學術上的事情,終究是學術上的事情,與政治,不相幹。

儒法合流,是現狀,誰也改變不了。

但它不是未來的狀況。

即便是在學術上,儒法兩家完全合流了,可朝廷在法官取士方面,卻是不應該有學派限制的,只要是個二等以上公民,熟讀了律法,通過了朝廷的科考題目,就可以到法部做官。”

聞言,魏征點了點頭道,“學術上的事情,確實不應該與治理國家扯上關系,這是正理,老夫贊同。”

孫享福見魏征理清了思路,又道,“為了保證執法官員的公正性,咱們還要采取一些措施,防止法律的公正性遭到破壞。”

保證公正性,是法部最需要做到的事情,魏征聽孫享福此言,便知道他或許有辦法,立即追問道,“如何防止?”

“首先,所有執法單位官員,必須宣誓。”

“宣誓?”

“對,宣誓,向皇帝陛下宣誓,向全天下百姓宣誓,願意用自己的生命,捍衛法律的公正,對所有人,無論貧富貴賤,都秉持公正的態度判罰。”

古人重誓守諾,比現代某些人前發誓,人後貪汙受賄的官員要好的多,聽了孫享福這個建議,魏征頓時眼前一亮,覺得確實是個好辦法,點頭道,“此策大妙也,如此一來,也不用擔心,執掌法部的儒生過多,偏幫儒生群體,欺壓其它群體了。”

‘不用擔心?’

孫享福在心裏笑了一笑,覺得魏征還是太天真了,誓言如果能夠對一個人產生約束,那別說一個大唐,整個人類都很好管理了,這只是孫享福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想到的盡量不讓儒生控制整個法律系統,濫用權力的辦法而已,現在,只有儒生懂法,未來,可未必,如果,有人在善陽開一間法學院,招收有文字基礎的人,專攻律法呢?

就唐律的那一兩百條簡單的東西,最多一兩年,就有很多人能全部都吃透了,到時候,你儒學生可未必考的過這些專攻律法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