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儒生論政(第2/3頁)

這時,便有一位出自江南的叫做汪通的學子上前答道,“即知易生患,便理應早防,朝廷遷邊民於關中,就是一個很不錯的手法,沒有足夠多的人口,邊鎮地區官員,再怎麽權重,也影響不到朝廷中樞,不過,關中地狹,久之,必不敷使用,朝廷應逐步向周邊地區分流人口,避免地少人多,百姓無有私產,從事工商業的百姓競爭壓力過大,就業難的情況出現。”

只是這兩人一開口,孫享福便知道了虞世南教出來的這些學子的水平,雖然他們都是儒生,但卻未必是腐儒,至少,政治見地還是有一些的。

其實,腐儒叢生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後來的程朱理學禁錮了人的思想,當這種將儒家的特性演變的有些畸形的思想在儒家占據了主流之後,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唐初的儒家,整體情況都還算好,讀過虞世南的一些注解了之後,倒是改變了孫享福對這個時期儒學的一些看法,對於推動它改變它的屬性,孫享福也有了一些新的把握。

不過,汪通剛才說的,都只是朝廷現在就已經在做的事情,讓能將其講出來,只能證明給他對朝廷的治國思想,有一些領悟,算是入了門道,真正有沒有才華,卻是看他腦子裏有什麽自己的想法。

只見走到了場中的他並不作停頓,繼續道,“何謂邊?今日之邊,可為明日之邊呼?這天地的邊界又在哪裏?無人可知也。是故,學生以為,在不知道邊界在哪裏的情況下,朝廷首先要做到的,是提升中樞的力量,當邊臣掌管了一百萬百姓,十萬軍隊的時候,朝廷中樞,要掌握一千萬百姓,一百萬軍隊,數以十倍之,如此,就不會出現權重於邊,對中樞產生威脅的情況了。”

汪通說到這裏,眾多學子都紛紛點頭表示贊同,中央集權,能防止邊鎮地方勢力叛亂,這幾乎是儒生當家之後,必做的一件事情,宋明時期,就是如此,將數十萬禁軍,全部放在京師,讓皇帝,保持對地方邊鎮的絕對軍力優勢。

然而,這些儒生,並不是後世來的人,所以,他們不知道地方邊鎮武備松懈,可能帶來的後果。更不知道,安逸兵的戰鬥力會下降的很快的道理,都不需要多長時間,只要一兩代人過後,整個國家的武備,就會變的不堪一擊。

因為,古代的戰爭,是以冷兵器,面對面廝殺為主,那些在安逸生活下新成長起來的兵,連打架的經驗都沒有,更加沒有說和別人生死搏命的經驗了,基本上只要建國初期的老兵老將一死光,國朝軍隊的戰力,就會快速的退化到及格線以下。

而且,安逸的生活,還會讓那些士兵們越來越怕死,越來越不願意為國家賣命,這就出現了像宋朝明朝中後期,幾十萬軍隊,幹不過幾萬遼人,女真人,甚至裝備稀巴爛的倭寇的情況,那可不是經濟實力不夠,武器裝備不夠先進,或者人口基數不夠的原因,純粹是因為民間百姓,缺乏了與人拼命的勇氣和精神。

用後世一些史學愛好者的話來說,若是宋明時期的華夏民族,沒有丟掉漢唐時期的尚武風氣,哪裏會輪到那些少數民族出來叫囂,更加不會有外國列強的出現。

儒生當國,必重權謀荒廢武備,這就是孫享福看到的問題。

汪通的發言,並不是到此為止了,顯然,他對於國家的政治,是下了一番功夫專研的,又道,“如今我大唐軍力強橫,接連平滅周邊惡鄰,即便是比之前漢朝鼎盛期,相差亦不遠矣,然,漢以強兵苛政治諸夷,其結果就是,並不能長久,我大唐,不可復前漢之錯,當廣施教化,推行仁政……”

儒生必講的東西,孫享福沒有多少心思聽,到這裏,他就已經知道汪通的深淺了,這個時期的人,受限於歷史沉澱的知識量不夠足,只能用秦漢時期的一些教訓,來分析眼下的事情,能到汪通這個境地,已經算是難得了,他的目光,卻是看向了最先提出這個問題的周務學。

只見他一副淡然的表情,好像在耐著性子等汪通說完的樣子,孫享福便知道,他心裏,恐怕是有不同的見解,廣施教化,推行仁政,說的倒是輕巧,大唐,現在面向漢人群體的教化,都還沒能完全推開呢!真正要做到汪通說的這些,還長遠的很,有些不切實際。

待得汪通的長篇大論說完之後,孫享福比較客氣的出言稱贊了幾句,又笑著向大家道,“其它人,還有什麽自己的意見嗎?都可以出來暢所欲言的。”

見汪通得到了孫享福的肯定,其它人也就不含蓄矜持了,在汪通沒有說到的方面,開始進行了各項補充。

有說,邊鎮外族百姓不可過度參與軍事的。

有說,應該快速促進邊民易風易俗,與漢人百姓看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