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房謀(第2/3頁)

然之後,他看到了圖紙下面列出的問題。

第一條就是,板車還不夠,車陣無法形成,想要從三個方向,將吐蕃人圍死在長安城下,至少需要數以萬計的板車排列開來,畢竟,一輛板車,才一米多寬,二十幾萬吐蕃騎兵,四五十萬匹戰馬,所占的範圍,至少也是長寬幾裏,一個方向,差不多就要七八千,甚至過萬輛板車,而渭南這邊的板車,就算把各個工坊用於工作的全部算上,也只有一萬多輛左右,缺口還有一半。

第二條就是鐵甲不夠,上萬輛板車,一車兩人推,也需要五六萬人,渭南的鐵甲,只夠給這些推車的人用的,而為了防止吐蕃人的弓箭拋射,前排重盾長槍兵,最好也要配鐵甲,在嚴密陣型下,缺口可就大了。

第三條是人手不夠,想要用這麽嚴密的陣型,將二十多萬吐蕃騎兵包圍,除了長安城墻段,其它三面,每一面至少要有七八裏的嚴密陣型推進,孫享福試排了一下,一裏地,差不多就要一萬多人,也就是說,光是一面,就要七八十萬人,三面,得要兩百多萬人,渭南,就算加上女工,也才一百三十萬人左右,缺口,同樣差了近一半,外加城墻上還要一定數量的人手,這可是個大難題。

最後一點,就是如何讓吐蕃騎兵,盡聚於長安城下,若是他們四散攻擊城門,那麽,這樣的人海戰術,最多能圍殺一面城墻的敵人,而這麽大量的人數暴露在戰場,隨後死傷的人數,恐怕會非常巨大。

想法雖然好,但真正想要實現,卻是難上加難,房玄齡望著孫享福提出來的這幾個難點,愣了很久,然而,從他的眼神中,孫享福看到的是思考,也就是說,房玄齡認為,這些條件,其實是有可能達到的。

許久之後,房玄齡目光之中露出一絲決然之色道,“板車其實夠,長安周邊十幾個縣的百姓,今年購置板車的農戶,何止幾萬,他們這一兩日,就會全部到長安城內避難,朝廷可以征調他們的板車,等戰事結束後,還新車給他們便是。”

聽到房玄齡這麽一說,孫享福頓時眼睛一亮,如果車陣能夠組成,那麽,問題最少解決了三成,一車木材燃盡,至少也要一兩個個時辰的時間,這些時間,足夠決定這場戰爭的勝負了。

“鐵甲縱使不夠,其實相差也不會太多,長安城內的武庫,加上禁軍身上穿的,至少也五萬多副鐵甲,還有此前被替換下來的數萬套棉甲,加上渭南倉庫的幾萬副,足夠給前兩列的士兵穿上了,至於後排的,其實鐵甲根本沒有什麽用處,因為,咱們就不可能讓吐蕃人沖破車陣和槍盾陣,只需要讓他們高舉木板,擋住吐蕃騎兵拋射的箭矢,就能避免傷亡,而且,有你們工廠的那些安全帽在,也可以大大的防止致命傷。”

房玄齡不愧是房玄齡,他的腦子果然好使,把城內的守軍的甲胄,全部拔下來,給城外列陣的人,往淘汰掉了的棉甲,皮甲,現在其實都可以用上,大唐以前沒有鐵甲的時候,還不是照樣打過很多場戰爭麽,況且,長安城的城墻高達五丈多,城下的吐蕃兵,即便是仰射,弓箭力道也不大,只需要配備足夠多的木盾,就能防禦了,這麽置換安排,倒是影響不大。

“至於人手,咱們關中,最不缺的就是人手,渭南這邊,青壯男女全部算上,有一百三十多萬,長安也不少,城內居民,至少能夠發動幾十萬出來,還有周邊二十多個縣過來避難的百姓,至少也能發動出幾十萬,兩百多萬人,足以。”

長安城常住人口早就突破了一百五十萬,成年人至少有一百多萬,其中青壯成年人的數量,也有六七十萬以上,這些成年人,只要發動一半左右,都有好幾十萬。

周邊二十幾縣的百姓,那就更多了,由於今年實行了大規模的遷民政策,關中各縣的人口配置都非常足,一個縣至少也是兩三萬多戶,二十幾個縣,六七十萬戶,成年人的數量,比長安只多不少,青壯人數,過百萬都有,把他們也發動起來,這就是兩百多萬人了。

這些人要做的事情,其實就是給前排的人遞石頭,傳柴草,保證車陣上的火焰,保證前排的人,可以向吐蕃人發動攻擊而已,基礎條件,就是要有勇氣。

這一點,孫享福覺得,只要鼓動鼓動,其實不難,因為,關中的百姓在李世民的連翻民心攻勢下,對於這個國家的歸屬感都非常強了,也不希望自己的好日子才剛剛開始,就被別人破壞。

最後,就是如何讓吐蕃騎兵,盡聚於長安城下了。

“如若,老夫以監國宰相的身份,假意代表大唐,跟吐蕃談判,邀請吐蕃大軍於延平門外,舉行盛大的盟約結締儀式,你說,吐蕃大軍會不會因此,而盡聚於延平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