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朝臣們的成長(第2/3頁)

皇城門前的閑聊,畢竟是短暫的,大門一開,朝臣們就紛紛一擁而入,真正把孫享福剛才所說的話放在心裏的人,回去之後,就應該會對自家的產業做出調整,避免受損,這也算是孫享福間接的做的一點好事吧!

等早朝的會議開始後,大臣們之間就沒有那麽和諧了,首先就是虞世南和孔穎達拿教育的問題出來說事了,雖然現在虞世南和孔穎達是上下級關系,但是孔穎達一點也不給虞世南面子,首先就反對了朝廷拿教育謀利的事情。

其次,彈劾了虞家以文化產業謀利,給讀書人臉上抹黑,他主張免費向外國學子開放國子監,宣揚我漢家文化,並且,國家應該禁止以經典文章,墨寶之類的東西謀利的商業行為,他認為,這些東西,都是神聖的,流通於各種小商販的手上,有失體面。

這樣的彈劾,要是幾年前拿出來說,或許,能站的住腳,現在,卻是讓大多數朝臣側目,因為,大家已經習慣了理智的思考問題,教育產業也好,文化產業也好,只要它能為國家帶來利益,為什麽不做呢?

“那個,孔祭酒,咱們大唐這幾年的經濟雖然向好,但連本國學子都還供養不起呢!憑什麽供養外籍學習?”

孫享福輕描淡寫的一問,便讓孔穎達臉色憋的通紅,開設學堂,收取學費,其實他也能理解,但是,將一個外籍學生,一年的學費定為一千貫,他就有些無法理解了,這已經不是推行教育了,而是商業謀利。

片刻之後,想通了一些的孔穎達又道,“老夫也不是說完全免費,適當的收取成本就好,每個學子每年一千貫這個價格,也太高了,這會讓各國君主,以為我大唐那是一個唯利是圖的國家。”

某種意義上來說,孔穎達說的這話,也算有些道理,然而,卻不是正理。

孫享福繼續接話道,“孔祭酒是以為,我大唐每年教授給那些學子的知識,不值一千貫?”

這話說的孔穎達就不好接話了,知識是無價的,在大唐學到了知識的那些外籍學子回國之後,究竟依靠這些知識產生多大的利益,根本無法計算,無形之中,他就被孫享福引到了計算利益得失的慨念中來,這些,孔穎達一時半會,可就想不通了。

孫享福沒等到他的回應,便繼續道,“臣以為,大唐的知識是無價的,尤其是儒家經典,那些外籍學子交了高昂的學費,咱們就應該把咱們最寶貴的儒學經典教授給他們,讓他們物超所值。孔祭酒既然如此心疼那些外籍學子的錢包,想來應該是會不遺余力的教授這些學子的,臣建議,朝廷最先給外籍學子,開放儒學專科。另外,說到教育問題,前些日子,太原王氏子弟曾經找到過臣,想要出資在善陽為朝廷修建一所農業學院,臣以為,這乃是解國憂患的大義之舉,請陛下準許的同時,下旨嘉獎太原王氏。”

在善陽建立一所學院,要是比照醫學院的規模來的話,那至少要花費幾十萬貫,王家就這麽白白的捐了,要說這裏面沒有什麽貓膩,朝堂上的大臣們是不信的,這事,孫享福此前在跟李世民閑聊的時候,就曾經提起過,有白得的便宜,李世民自然是不會放過的,今天,正式拿出來商議,自然是要給這個善陽農學院定級,走正規程序,將其收歸朝廷。

“陛下,臣以為,農學院,不應該建立在善陽,應該建立在長安。”

待得李世民與侍中王圭眼神交流一番,準備把這事定下來的時候,便有人跳出來說話了,乃是吏部員外郎楊基,他是弘農楊氏的嫡系子弟。

他此言一出後,眾多關隴世家也紛紛出言附議,認為,教育乃是國之根本,理應放在首都,方便朝廷掌握,甚至,有人建言,將善陽醫學院也遷到長安來,連魏征,長孫無忌,房玄齡等孫享福的政治盟友,也有出班附議的架勢,但他們知道,孫享福可能還有自己的說辭,選擇先看看情況。

現在上早朝議事的,也就是一百多個官員,孫享福這半年都在長安,對於這些人的姓名出生,也大多有所了解,這些出來阻止的,大多都是關隴集團的人,他們不希望把這些代表國家重心的東西,放在關中以外的地方。

因為,關中越是發達,對於他們這些地頭蛇來說,就越是有利,像孫享福發展渭南,就得到了他們的鼎力支持,只要你在這邊做產業,他們就多多少少能夠跟著受益,把學院集中到長安,那麽長安的人口,商業必然更加發達,他們開設的青樓酒館商鋪的生意也會更加好做,可別以為古人就不懂經濟,就算他們不懂,這些年在孫享福各種商業手段的運作下,也學會了不少,開始有一些商業眼光了,這也算是他們的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