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又上朝(第2/3頁)

“陛下,臣奉旨巡察山南道,諸事皆已妥善處理,今回朝交旨。”

李世民點頭道,“嗯,你前番之奏報,朕已交於諸卿傳閱,然對於後續的處理,諸卿意見不一,你且說說自己的看法,朕用作參考。”

“臣遵旨。”

組織了一下語言,孫享福又道,“陛下,荊襄之地,之所以出現匪患橫行的局面,原因有二。其一,是當地湖區縱橫,水患頻發,各地的老百姓,無力抵抗災難。其二,是老百姓在受災之後,求告無門,別無選擇,只能落草。”

李世民聞言故作不知,問道,“求告無門?這又是為何?”

其實,那些百姓為什麽去做水匪,地方豪強是如何坑害的他們,孫享福在給李世民的密奏裏,寫的清清楚楚,李世民,也絕對相信那是實際情況,然而,他現在並沒有打算大刀闊斧的對付這些地方豪強,所以,明面上,孫享福並不會拿出來講。

而他所說的這兩點,只是想在朝廷的方面,為其它地區活不下去的百姓們,開辟出一條能夠在關鍵時刻救命的渠道。

“陛下,百姓受災,就會造成某一地區瞬間缺糧,那個時候,他們能夠想到的辦法,就是找官府求告和有糧的大戶人家借貸,咱們先說那些有糧的大戶人家。災難的大小,持續的時間,是沒有人能夠預估的,這些有糧的大戶人家,一般都不肯借貸給那些受災的百姓,一是因為他們自己也在受到災難的威脅。二是,他們不相信百姓的還債能力。”

孫享福這麽說,朝堂之上,很多地方世家系的官員,便紛紛點頭,這可是給他們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理由開脫,那麽,今天的板子,就肯定打不到他們的頭上來了。

然之後,孫享福接著道,“所以,要根治這個問題,百姓們只能靠向官府求告,如何讓老百姓快速的獲得口糧呢?

此前,陛下設置了義倉,在豐年的時候加征百姓的糧食,在災年的時候,借貸給百姓,這一策略有很多弊端。

比如山南道地區,有一個縣,半縣受了災,半縣沒有受災,百姓們在豐年的時候,都繳納了義倉糧食,在災年的時候,大家都知道糧食要漲價,不管受不受災,全縣的百姓,都會跑去義倉借貸,因為不借就虧了啊!這就會致使,真正受災的百姓,得不到及時的,足夠的糧食救濟,要知道,一個人,可經不起幾天餓的。

而在新政之中,設置的常平倉,卻能夠解決這樣的問題,因為常平倉不是向百姓加征糧食,而是在豐年的時候,用錢購入百姓手中的糧食,在災年的時候,再平價出售給百姓,這就會很大程度抑制,災難發生後,糧食價格暴漲的情況出現。

當然,光有一個常平倉還不夠,因為不是所有的百姓,手上都有余財,可以購買常平倉的糧食。

那麽,咱們就應該給百姓開放一個借貸錢財的渠道,那便是錢莊。

咱們大唐錢莊在長安成立,已經有差不多一年時間了,善陽那邊,更是有兩年多的時間,一切運轉正常,能夠很有效的幫助朝廷解決很多問題,然而,它也可以幫助百姓解決很多問題,陛下您應該沒有忘記臣提出錢莊這個建議的時候,將其在全國鋪開的構想吧!”

李世民怎麽會忘記這麽重要的事情呢!

其實在大唐的財稅商業重地,錢莊的分號已經全都開設起來了,洛陽,揚州,益州,都有,而這些有了錢莊的地方,財稅過賬都非常方便,不需要像以往一樣,需要大量的人員清點,押送,損耗降低了很多,只需要官方核算清楚,在一地繳存,把票據上交朝廷,朝廷就可以直接在長安的錢莊提錢。

如果,大唐所有的城池都有錢莊的話,那麽,光是在財稅押運損耗這方面,一年就能節省下十幾萬貫,這種即能省錢,還能更方便的好事,李世民和長孫無忌一直都在想辦法推行,現在看來,它還不僅僅是在財稅方面能夠帶來好處。

如果,地方上都有錢莊,再給百姓開放借貸的話,那麽,即便是災難來了,百姓也能很快的憑戶籍田冊,找錢莊借貸到一筆錢財,讓他們的生活暫時得到一定的保障,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跟錢過不去,出錢,還是有人會賣糧食的。這樣他們也就不至於求告無門,選擇鋌而走險,去落草為匪了。

孫享福幾乎沒有把地方豪強作惡的事情拿出來說,他只是針對問題,來制定一個地方豪強無法把持的制度起來,常平倉,歸他農門管,錢莊這麽重要的部門,要是能讓別的人插進去手,那李世民和長孫無忌就不會做到今天的位置了。

而有了這一套借貸體系,不光是荊襄地區,全國任何地區的豪強,想用他們以往的那一套竊取百姓手中的土地,把百姓逼上絕路,就很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