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大唐的財稅(第2/2頁)

你不是錢來說事麽,哥就來給你說說錢的事。

聽了孫享福的話,李世民頓時一喜道,“孫卿有何妙論,還請細細道來。”

得了李世民的‘卿’字稱呼,又獲得了發言準許,孫享福才道,“朝廷今科所取之士,要在兩三年之後才會逐步轉正為朝廷官員,即便是成為了官員,最開始,也都是些中低級官員,就算按照取士五千人,轉正三千人算,每年的俸祿支出也不過是五百萬貫左右。”

按照官俸改革制度,七品的上縣縣令主官,月俸是三百貫,中下縣逐級減二十貫,而到普通七品佐官的時候,才一百六十貫,至於人數更多的八九品小官,卻是連一百貫都沒有,因為八九品基本就不存在主政官員了。

且不說這三千人能夠在兩三年後當七品主政官員的,連半成都不會有,就算有,半成,也就是一百多個主官,月俸祿加起來,不過兩三萬貫而已,其余的人,全部按一百多貫算,整體加起來,也不會超過四十萬貫,一年就是四百多萬貫,孫享福說五百萬貫,已經是多說了一成左右,大臣們都不是傻子,在心裏默默計算了一下,就不再敢出聲了。

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孫享福那麽敢想,一屆科舉總共八千多人參考,你就取中五千人?這不是兒戲嗎?

所以,他們只是按照一千人左右算的,得出來的結論就是,就算這些取中者全部當官,全部做正七品以上的主政官,五百萬貫也是綽綽有余的。

“不過是五百萬貫?孫都督您可說的輕巧,朝廷現在每年結余的稅收,可才三百萬貫左右而已。”張說逮到了一個機會,立即插嘴道。

然而,孫享福並不以為意,笑道,“本督不用‘區區’來形容五百萬貫,已經是怕朝堂上的大臣們年紀大,心臟不好,容易出事。張侍郎可不要用現在的稅收量,來計算兩三年以後的開支,這不是一個概念。”

孫享福這一麽一說,李世民瞬間就懂了,大唐的稅收,每年都是在增加的,等到兩三年以後,未必就負擔不起那五百萬的開支,既然這事有搞頭,他就不能讓阻撓改革的人冒頭了,用手掌向張說按壓道,“張侍郎你先回班稍待,讓孫卿把話說完再問。”

被李世民禁言,張說不敢表現出不爽,拱手施禮之後,便往朝班中退去,將中間奏事的位置,留給孫享福一人表演。

“陛下,臣剛才計算的開支,可都是按照官俸制度改革之後大致計算出來的,也就是說,即便朝廷真的把官員群體擴大兩三倍,取中的三千人全部轉正為官,開支也才會增加五百萬貫而已。其實,通過關中的稅收和以往的對比,大致就可以算出,官俸在大唐整體改革之後,朝廷一年的總稅收,和總開支。這方面數據,臣請長孫尚書先公之於眾,才好有根據的說。”

“然也,輔機就出來給眾卿講講吧!”

李世民點頭批準了,長孫無忌便出班道,“陛下,關中貞觀二年官俸制度沒有改革之前,官員九成以上的俸祿,都是職田封地產出,朝廷將收上來的錢糧布錦等全部折算成錢,大致能結余七十萬貫左右,占全國稅收結余的兩成多一點。關中貞觀三年二月全面實行了官俸制度改革,截止十月,創總稅收三百七十九萬貫,除去支用關中官員全年所有俸祿,地方吏員,雜役的薪俸,以及皇宮的供給,結余一百萬貫當無問題,預計占全國總稅收的一成五左右。”

這是什麽情況?只是一個官俸制度改革,居然能讓關中的財稅結余增加三成,可結余明明多了三十萬貫,怎麽從占全國稅收結余的兩成多,變成了一成五左右呢?

按照關中的產出來算,其實總稅收額度,是占全國一半以上的,因為李唐幾乎把大部份的精力,都放在了治理關中,然而,關中的產出,卻需要供養朝廷的大臣以及皇室,這是李唐除國戰之外,最大的開支項,以致於關中地區的結余並未占到全國稅收結余的多大份額,一旦地方稅收大增,那麽,關中的結余份額,就容易被比下去。

長孫無忌說的這個數據裏面包含的信息量太大了,不傻的官員已經想到了很多點,比如,關中今年用新的種植技術,種植了大量的經濟作物,還有善陽的貿易總量和產出增幅十分巨大,江南糧食產量增幅巨大等等等等,導致國家的稅收,想比去年,肯定有一個大的漲幅,倒是沒有人懷疑他報出來的這個數據。

當然,想到了這些點之後,眾位大臣也有一些咂舌,一百萬貫的結余,只占全國總稅收結余的一成五左右,那豈不是說,朝廷今年的總稅收結余,會達到六百多萬貫,比去年翻一倍以上?

想想去年的那個數據,不過是在大災之年創造出來的,似乎,翻一倍這個數據,也不是那麽難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