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農部的構架(第2/2頁)

不過,想要做到那種程度,需要在各方面努力,尤其是生產技術上面,而說到生產技術,孫享福又想到了渭南新城。

“陛下,臣昨日去渭南看過了,十月中旬一到,雪就零零星星的下來了,那邊的建設,可能因為天氣情況惡劣,而有所減緩,而想要工人們齊心協力,迎難而上,還需要您親自過去給他們鼓鼓勁。”

“你又有什麽想法?”邊吃邊聊了幾個時辰,李世民已經喝的面色微紅,含笑看向孫享福道。

“臣準備給所有參與渭南建設的工人們辦一場慰問演出,到時由您給他們發放可以在冬季雪天不傷手的棉手套,以及保護腳趾不被凍傷的棉襪等等。”

孫享福只是這麽簡單的一說,李世民就懂他的意思了,不知從幾何時起,他們君臣二人已經形成了一種默契,這種即能收取民心,又能促進生產的好事,當然要多做。

“嗯,此事朕會空出時間聽你安排。”

等李世民點頭同意之後,孫享福又道,“陛下既然對於官員改制早就胸有成竹,不知道對於臣這個新設立的農部有什麽安排?”

李世民一跑回來就是一通宣布,其實很多大臣都是懵的,雖然六部九卿的官職,基本都有升無降,但主要官員中,一個五姓七家的人都沒有,中書省,門下省倒是有幾個,可卻是以王圭這個親李派為首。而且,沒有堂部官做支撐,掌封駁權的中書省,門下省,其實沒有什麽實權。

這樣大面積的將五姓七家系的官員排斥在頂尖權力體系之外,只怕稍後會有不少反彈。

李世民似乎一早就料到孫享福會問,沒怎麽想就答道,“農部的辦公場所在原先的太仆寺,左右侍郎朕已經幫你任命好了,至於郎中,以及員外郎這一級的官員,除了有原本一些太仆寺,司農寺的官員以外,朕還給你派去了不少人,大多你都熟悉。”

“我都熟悉?”孫享福有些意外的反問道。

“呵呵,正明對付世家子最有一套了,陛下將許多五姓七家門下的官員,都安排到了你農部任職了。”

房玄齡有些玩味的接了句話,卻是叫孫享福面色一黑。

“陛下,不帶您這麽玩的。”

“要是你都應付不來他們,別人可就更難了,現在他們不是已經成了三個派系麽,朕相信你能利用他們之間的微妙關系,幫朝廷辦成一些事的。”

李世民書說的好像很有道理,讓孫享福竟然無言以對,又道,“左右侍郎的位置,您應該是給我安排了兩個能助力的吧!”

“嗯,李公淹和韋挺。”

這兩個一個孫享福的老熟人,一個是韋氏嫡系,身份不低於韋叔諧的存在,倒是確實是得力的幫手。

“如此的話,臣倒是有些信心了,那個,臣還想在為農部組建地方衙門,至少,每道有一衙。每州有一官,每縣有一吏員。”

大唐目前有十道加一個安北大都護府,建立十一個地方衙門,安排上百個官員,上千個吏員,那可不是小事情,李世民沉默了片刻才道,“目前,朕可沒有那麽多官派給你。”

聞言,孫享福笑了笑道,“無需朝廷派,農部的官員,最低層縣一級的衙門裏,只派一個吏員,這個吏員可以直接由地方百姓推選,而州一級的衙門裏,在所管轄的縣衙推舉出來的吏員中,再推選一個才能出眾之輩為領頭,將其任命為臨時負責一州之地農耕管理的官員,那麽,朝廷只需要在各道,以及安北大都督府設立衙門,任命一個主官就行,甚至可以直接由農部的郎中兼職擔任都行,因為像農部這樣做實事的部門,不需要那麽多人參與朝堂議事,我若不在,左右侍郎中,有一人在朝班代表農部奏事便可。”

“如此的話,倒是可行。”

李世民聞言點了點頭,他知道孫享福這是想把農部這個破門框子先撐起來,以後再慢慢完善,在各方面人才都不夠的情況下,就只能先這樣解決了。

“如果農部在每個縣都有一個吏員的話,倒是可以兼顧著管理一下義倉。”

說到‘義倉’這個去年李世民才弄出來的產物,孫享福就有很多建議提了,所以,直到深夜,孫享福才得以回到府中。而且他還不能馬上休息,制定一套農部選地方吏員的標準,以及農部今後一些職司的分配,是必須要馬上弄出來的,因為明天,被分派到農部來的官員,就會來報道了。

而先把十一個設在地方的衙門建立起來,也能夠讓明年田畝統計這方面的工作好做些,至於農部正真的發揮功效,推進全國農業的改革,卻還需要很長的努力,最初的空架子,是幹不了實事的,還得等一批人才成長起來之後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