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礦的問題(第2/3頁)

孫享福知道,即便這個冶煉廠建的再大,頭兩年的時候,估計也只能上一兩條生產線,因為工匠需要時間來培養,以這個時期人們的文化水平和學習能力,培養一個鋼鐵廠的生產工人,可能需要花費後世成倍的時間。

所以,急是急不來的,索性現在社會需求上,現在也沒有後世那麽大,能夠比之前造東西的速度快上個一兩倍,已經足夠讓全世界顫抖了。

“馬總督,礦的事情,你在報紙上面刊登一條消息出去,差不多就能解決,你就說朝廷要對外出售境內的礦產,無論金銀銅鐵,具備一定開采能力的世家,或者,州縣集體,甚至百姓自發組織的集體,都可以來議價,他們除了能夠用開采出來的礦石來抵用開采權之外,還能直接購買礦產,自行開采,不過,賣出去的礦產,需要跟朝廷簽訂一些供貨協議。”

孫享福此話一出,馬周頓時有種看到了善陽招商引資計劃的那種感覺,連忙追問道,“孫都督,這礦產乃是朝廷的資源,國家的公產,賣給私人,會不會不妥?”

“怎麽會不妥呢!那些東西放著也是放著,賣給百姓開采,朝廷馬上就有的用不說,還能賺取一大筆收入,本督手上有陛下的征發令,這些賣出去的礦產,便當作是本督征發朝廷的一項吧!”

李世民給孫享福的征發特權,他第一次就用在皇家產業上。第二次又用在了朝廷資源上,目前為止,還沒有向百姓伸手的意思,倒是叫杜如晦幹著急半天。

然之後,孫享福又就礦產項目的具體運轉,說起了自己的建議,聽的馬周和蕭瑀臉上是異彩連連。

由於這個時期的技術原因,開采礦物,是一個非常耗時耗力的項目,一般都是由官府,或者實力強大的世家來控制,雖然有暴利,卻只是富了少數的世家和權貴階級,並沒有起到富民的作用,反而,會因為官府或世家子缺采礦的勞工,而坑害很多老百姓。

朝廷現在需要價值千萬貫的軍械,鋼鐵類居多,那麽在礦上面的需求,勢必會暴增,孫享福將切入點放在礦上面,不僅是想要解決軍隊的軍械問題,還想借此機會,給礦業制定規矩,讓其變成一個能夠給百姓帶來福利的資源產業。

首先,孫享福設置了購買朝廷礦產的一些條件,買家要買礦產可以,像在北地參與拍賣的那些世家一樣,拿地,你得證明你具有開發田地的實力,那麽開礦,你得證明你有一定的開采能力。

然後,朝廷只接受拿開采出來的礦石,來抵扣購買礦產的大部分費用,跟朝廷簽訂穩定的供礦協議,或者直接把開采出來的礦產作價賣給冶煉廠都行。

這樣,朝廷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就能將許多已經探查出來,卻沒有能力開采的礦場盤活,讓他們源源不斷的將礦石送到冶煉廠來。

而且,孫享福將受眾面放的非常廣,比如,一個縣,或者一個州郡有礦資源,那麽,可以由縣衙或者州府出面,甚至地方民壯自己組織起來,跟朝廷簽訂協議,然後開采,其中七成的產出,用來抵扣向朝廷購買礦場的費用,另外三成,則是可以變賣成錢,給所有參加開礦的工人分福利。

這就會讓一些有礦產資源地區的百姓,增加一筆除田地產出之外的收入,畢竟,除了農忙時間,普通百姓,還是有很多空余時間用來勞作的,尤其是現在糧食價格便宜,百姓去開礦賣出來的錢,比種田得到的錢還多的情況下,很多人會選擇去開礦,放棄種田,這也算是對市場的一種調節。

相信,對於這種可以一代代傳下去的優質產業,世家子弟肯定是很有興趣的,看看人家韋家,只是在關中買下幾座煤礦,現在富裕到了什麽程度?

要知道,鐵,可是不愁銷路的貴重物品,比煤值錢的多,這種產業,那個世家不想要?

想要,可以,都來爭唄,孫享福正愁軍費沒著落呢!賣掉幾個礦,把軍費所需全部弄出來,再去搶別的國家幾倍的礦回來,這筆生意不要太劃算。

而且,金屬礦物的產量豐富起來了,會大大的推進這個國家的發展,這就是一些看不見的好處了。

“下官多問一句,是不是所有參與礦產項目的工人,都要像善陽那樣,簽訂一份勞動協議?”

“馬總督當真是聰慧過人,一點就通,為了讓投身礦物開采事業的百姓能夠切切實實的享受到勞動成果,所有購買,或者跟朝廷簽訂開采協議的家族,或組織,都應該和雇工,或者其它形式存在的勞動者,簽訂協議,保障他們利益的同時,方便朝廷對整個行業的管理。”

“孫都督之才,才是令人望之不及,如此的話,對於全國的礦產資源,咱們也要全面盤查一次,這還需要蕭相盡快給地方官出台政令,下官以為,出售礦產,也可以像善陽那樣搞一次拍賣會,其它地方且不說,關中的和洛陽這些可以快速到達長安的地方,需要先弄起來,也好盡快讓礦石能夠運送到冶煉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