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一環扣一環(第2/3頁)

在孫府吃午飯的李世民看著前來匯報情況的孫享福後,露出了一副果然如此的笑容道,“這就是你在善陽搞這個全軍大比真正的用意吧!”

“呵呵,陛下慧眼如炬,臣這點小心思,自然是瞞不過陛下的,有了這些外來勞動力的加入,北地的發展會更加快速,兩年之內完成周邊六百裏的開發,三到四年,完成所有二類地的開發,五年左右,將上齊城和烏蘭城全部建好,是沒有什麽問題的了。”孫享福先是拍了一記馬屁,又將自己看到的遠景說出來道。

“有你說的這麽輕松就好了,他們幾家,不過是招募到了一兩萬人而已,就算對北地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不會像你說的這麽大,據朕所知,那二類土地,是善陽往東向的八百裏之地,今年,才不過開發出來一點點吧!”李世民悠悠然的道。

“這可不是臣誇張的說,善陽全軍大比活動,只是整件事情的一個引子,它起到的最大的作用,是讓少部分外來人口熟悉了善陽,並且把善陽的一些消息傳遞了出去,相信,在大比結束之後,會陸陸續續的有人趕來善陽做工的,因為,今天上午幾大家開出的工價和待遇,在大唐其它任何地方都不會有,包括長安,所以……”

好吧!孫享福構想的北上打工潮,真的就快要到來了,因為,條件越來越成熟了。

首先,是人口最多的關中,已經推行了公民制度,關中的數百萬百姓,可以自由的出行了,而隨後,北地,或者中部荊襄地區,也會跟著實行公民制度,那麽,基本就等於大唐一大部分的人口,都可以自由選擇外出工作了。

老百姓們可都不傻,有更輕松,更高薪的工作,他們為什麽不做?尤其是在那些田地產出還處於底下水平的地區,月薪一千幾百文,可是他們想都不敢想的高薪,而且,做的,只是他們平時都做的農耕活而已,誰會不動心?

這樣的畫面,其實一點都不難想象,李世民只要稍微腦補一下,就知道孫享福所說的結果,然後,他就不再覺得餐桌上的食物好吃了,因為,他是個聰明人,想的比較多。

許久之後,李世民才將自己的擔憂說出來道,“正明,咱們施政,要放眼全國,可不能只是把北地經營起來了,其它地方,卻繼續窮困潦倒。”

聞言,孫享福卻是笑道,“陛下多慮了,只要咱們施政的效果,是讓百姓富裕就好,不管他是在南方富裕的,還是在北方富裕的,其實並沒有什麽區別,當他們富裕了,就會有更多的錢來改善自己的衣食住行的條件,咱們,只需要在適當的時機,從大方向上,助推他們一把就好。”

孫享福這話一點毛病都沒有,李世民根本找不到反駁的理由,就像此前孫享福說的,國家從關中收稅,和北地收稅,其實收到的都是錢而已,何必非要在意是從哪裏收到的呢!有的收才是關鍵。

當然,將這些人都聚集到經濟發達的善陽來,孫享福自然是有更深層意思的,當那些人們適應了善陽更加快節奏的生活,更加先進的生產技術,對於原本的那種落後,就會越發的不滿,這種,到了一定程度,會反過來推動國家,滿足他們更高質量的生活需求。

這在後世也是有實例可看的,在北上廣深實現了富裕的老百姓,回到老家的時候,不滿足自己的破房子,就個個都起樓房了,不滿足於泥濘的道路,那麽,水泥鄉村公路就出現了,不滿足於回家太慢,高速公路,鐵路,甚至高鐵,就都出現了。

國家在這個時候,只需要被百姓的需求推著往前走,就不會出現大差錯。

古人缺的就是這些大方向上的認知,由於歷史的局限性,他們不知道什麽是好,什麽是更好,在沒有住到磚瓦房之前,他們只以為有泥草窩棚住就很好了,從草木窩棚到木質房屋,再到磚瓦房屋,高樓大廈,按照歷史的軌跡慢慢的發展,可能需要上千年。

孫享福直接讓他們快速的過渡到較高的層次,當人們的目標變的更高了,那麽,他們達到的成就也就更高了。

這就跟後世的貧窮國家的一些人,去到發達國家考察完之後再回去,立馬就知道自己應該在什麽地方做改變了是一樣的,因為那時他們知道了什麽樣才是好。

李世民作為這個時代的人,他再怎麽雄才偉略,也不可能知道孫享福這個後世人心裏想的是些什麽,好在他有較強的分析判斷能力,沒有在這個問題上糾結,而是道,“那你有沒有想過,世家子下一步會怎麽做?”

孫享福點點頭答道,“當然想到了,他們花過高的代價招募雇工,事後肯定會後悔,想各種辦法來剝削這些雇工是必然的,所以,咱們北地的勞動保護法,很快就會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