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李世民的智慧(第2/3頁)

現在,突利和頡利相繼敗於大唐之手,回紇,薛延陀上表臣服,大唐兵威之勝,當世無人匹敵,正是李世民大刀闊斧的改革的時候,他當然不會手軟。

皇帝做完總結性的發言之後,今天的朝會就算是結束了,不過,孫享福的事情可還沒完,李世民留了他和幾位夠資格議政的大臣去禦書房議事。

能在皇帝禦書房混個座位不容易,能混上一頓禦膳,更是難上加難,和皇帝在一個桌子上吃飯,對大臣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恩榮。

今天,孫享福就混到了一頓,一同就餐的有好幾個,蕭瑀,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李靖,王圭,高士廉,和岑文本,再加上給李世民空出來的主位,這張足有兩平方米的大圓桌,便被坐滿了。

孫享福官位雖高,但年齡最小,爵位較低,與秘書監岑文本坐在了末坐。

趁著李世民還沒來,孫享福卻是先跟桌子上的幾位老大人聊了起來,主要是講一些關於‘公民’這個詞的含義,孫享福想到的套路很簡單,溫水煮青蛙,最先,給普通公民的權益不會太高,隨大唐的國力提升,軟硬實力逐步的提升,公民的權利再逐步提升,到時候,就算出來什麽問題,皇帝也能自如的控制。

至於最開始的公民等級劃分,共分為三等,一等公民,是皇族,勛貴,官員。

二等公民,是大唐現有非奴籍,賤籍的人,其中包括以往哪些讀過書,卻沒有當官的所謂士人,農戶,工戶,商賈等。

三等公民,則是所有非前兩類的公民,其中,原先一些歌舞表演藝人,只要不是犯官之後或罪人,原本屬賤籍的人,將會被提升為二等公民,孫享福用了一套,職業或有貴賤,人卻不應該有貴賤之分,要知道,先秦時期,不事生產的讀書人,也經歷過社會地位低下的日子。

而今後正真屬於三等公民類的,只有犯罪的人,或者外族奴隸,戰俘。

孫享福提出的這個構想一旦成立,那麽整個社會結構即將會被改變,除了一等公民階級的群體,其它階級的地位大多數是相當的,只有職業不同,沒有人格貴賤的不同,這樣,就會消除很多的歧視,你想要特權,可以啊!你去當官啊!在職官員屬於一等公民,確實享有特權。

這麽做,剝奪的是那些讀過書,卻沒有出仕的仕人階級的權利,提升的,是除原本仕人階級之外的所有人的社會地位。

孫享福這個構想一提出來,就獲得了飯桌上其中幾人的認同,那些並不當官為朝廷出力的人,確實不應該享受特權,你讀了書,別人就應該讓著你?法律就應該偏向你?沒有這個道理。

享有特權的人,應該是給這個國家,這個社會做了貢獻的人,就像賞賜,只給有功勞的人一樣。

長孫無忌最先表示了對孫享福這個構想的認同,他認為這樣設置,會促使更多的仕人出仕,因為沒有人願意喪失自己的特權。

之後,蕭瑀又提出了一些補充,比如公民等級升降管理需要什麽樣的制度,比如,稅收如何區分等等。

然而,身為當世頂級世家核心成員之一的王圭,卻是持保留意見,他知道,現下李世民掌控的大唐確實難以撼動,但如果,涉及到太多人的權利,那這事就不太好執行了,雖然這個什麽‘公民’制度,並不會動搖在職官員的地位,但他王家沒有出仕的仕人,可比出仕了的還多。

太原王氏族長王睿也是個沒有出仕的仕人,你要是讓他也像平民一樣,不享受任何特權的話,這恐怕很難做到。

半個時辰後,李世民才來到禦書房,走上了大家給自己留的位置,道,“朕見諸卿談的興起,便在門外聽了一陣,倒是收獲不少。總體來說,就是個權利分配的問題難以解決。然而,你們卻忘了,咱們弄這個公民制度的初衷。”

李世民這麽一說,眾人頓時都懂了,公民制度的初衷,就是孫享福搞出來忽悠夷男和今後可能歸服的外族人的啊!難以解決的位置,大可以先擱置嘛!針對沒有疑難的方面,盡量解決不就好了。

對於朝廷來說,降一些人的權利,確實很不好執行,那麽,提升一些人的權利很簡單吧!先把一部分原本身份低賤的人的社會地位提升上來,不就得了。

什麽叫政治智慧,李世民處理事情的辦法,就叫政治智慧,他永遠讓自己處於得道多助的一方,不讓太多人反對自己,只要將最終的一點死硬頑固用屠刀消滅掉,他就能獲得全面的成功,就跟玄武門之變一樣,只殺非殺不可的人,對於大多數人寬容,把局面先穩定下來,慢慢的,再用各種手段,將問題一個個擊破,解決。

然而,孫享福正是因為知道他有這樣的智慧,才挖了這麽大個坑,公民制度一旦建立,對大唐的改變,將是天翻地覆的,大唐的仕人有些什麽權力?首先,穿州過縣,不需要官府同意,可以自由出行,僅此一點,就讓孫享福早先設想的北上打工潮有可能在大唐實現,更加別說其它一些,律法,稅收方面的政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