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再來一計(第2/3頁)

所以,地買的多了,沒有足夠的人手去開發的人請注意了,每年沒有按照要求開發出足夠的數量,三年之內不能全部完成開發的,屬於違約,到時候都護府衙門有權利把地收回,或者視情節處以罰款。

二類地的條件相對放寬,一年只需要完成一成以上開發,八年之內全部完成就行,三類地,直接沒有限制耕種要求,因為那本就畜牧區。

這也就是說,各家買多少地,需要準備多少勞力,自己得有個預算,孫享福對數值也有了一個大概估計供大家參考,第一年因為要開荒,平均每個青壯勞力二十畝為宜,開成熟田之後,次年,每個勞力負責種植的熟田也不要超過三十畝,因為有都護府衙門的技術指導,種田不是那麽粗糙簡略的事情,產量,也不是目前中原之地可以比較的,這樣平均算下來,每戶六十畝左右,比中原地區種永業田的人少種二十畝,比關中地區種完自己的永業田,還去佃別家的田種的人,輕松了至少一倍。

不過,即便是這樣,大家也覺得能夠接受,在農耕方面,誰也沒有資格質疑農門掌門孫享福,因為他已經多次的證明過自己了,有實例可以看到。

以朔州之地今年的麥子普遍四石以上的收成來看,這些世家,拿了地之後,組織農戶去到關外種植是妥妥的有利可圖的,畢竟,一戶算兩個壯丁,以最低的四十畝算,一年的收成也有一百六十石以上,兩個壯丁一年能吃多少?算上小孩,吃三十石糧食撐死了,這樣,一戶百姓一年至少能給主家創造一百三十多石糧食的純收益,這還不算第二年種植三十畝熟田以後。

而且,在這些世家子的心裏都有一筆賬,等以後田開出來成熟田了,他們最終還是會讓這些農奴們種植和關中差不多大小的田地的,那收益可就比在關中種植田地劃算多了,關鍵是,關中的田地大都有主,你有錢也不是那麽容易買到大量田地的,而且田地種植起來之後,是要交稅的。而關外,免稅三年,三年以後的稅率,也比中原底一半。

越是按照孫享福在報紙上給他們列出來的計算方式來算,他們越是覺得這裏面有利可圖,當然,唯一的擔憂是關外種地夠不夠安全,不過,當去關外的人形成一股潮流的時候,大家也就不怕了,畢竟,自從李世民上位之後,大唐對外的戰績擺在哪裏,全部是快勝,大勝。

去年十月閱兵的時候,兵馬那叫一個強悍啊!這讓他們對朝廷的軍力十分有信心。

最最最關鍵的是,孫享福給最好的一類地的起拍價,才十文錢一畝,不到關中一畝田地的百分之一的價格,二類地,更是直接降半,五文錢一畝,三類田,則是以最低貨幣值一文的定價起拍,租借另算,這樣的漏,誰不撿,誰是傻子。

三類地的價格,便宜到讓世家子們笑歪了嘴,腦海裏都在臆想著,自己只拿一車銅錢,就把關外的千裏之地買到了的畫面,這能不爽死?反正朝廷又不管你在不在上面養牛羊,對於世家子來說,這點錢投進去,就算是全虧了,也是無傷大雅的,但如果像王旭那樣在這塊土地上弄出了什麽事業,那就是賺大發了。

這就是他們沒看懂這個起拍價的含義了,孫享福賣地所為何事?

引世家進入惡性競爭軌道而已,定這麽低的價格,就是讓他們相互搶拍,最好爭的頭破血流,反正不管怎麽樣,朝廷在這次行動中,即會賺到錢,又會引導了他們開發關外,減輕中原之地土地的負荷。而且,一旦他們競拍到了關外的土地,他們就會發現,競爭是無處不在了,搶到了,有大收益,搶不到,也就是比普通種田好一點,這種不平衡感,孫享福會不時的給他們制造出來。

當然,孫享福之所以把田地數量和畜牧區域劃分成這樣的大小,是因為有後世作為參照的,他劃出去的這些田地範圍,在後世,都是重要的農耕區域,只要不發生戰亂,妥妥的能夠高產高收,農門的手藝和臉面他是不會丟的。

這張報紙的影響是全國性的,能夠看的懂上面的文字的人,都有一定的頭腦,以他們的見識,都知道只要拿下地,投入一定數量的農夫和糧食,在未來,這就是個可以為自己帶來長遠收益的項目。

所以,從第二天起,長安的人伢市場瘋了,所有發賣的人,不論大人小孩,全部被人買空了,各大世家都放出了消息,招收佃戶,長工,有多少要多少,待遇從優。

而為了能夠讓自己在競拍土地的時候競爭力更強些,獲取更多的土地,所有世家都開始大幅度降低糧食價格,以套取現金,這樣他們就有足夠的現金拿到善陽去拍地了。

這報紙起到的效果,完全的出乎了李世民的意料之外,然而,正當李世民準備叫人大肆去市面上購入糧食的時候,卻被馬周叫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