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旱災來了(第2/2頁)

“嗯,此前朝蕭愛卿和房愛卿也提到過這兩個策略,朕已經下旨執行,然而,黃河枯水,舟船難行,運輸很是困難,只怕很難及時解決問題。”李世民點了點頭,繼續為難道。

“此兩策只能為輔,不能為主。陛下,關中之地今年已然絕收,與其讓百姓坐困愁城,不如讓他們趁著手中尚有余糧的時候,走出去。”馬周繼續進言道。

“走出去?如何走出去?”李世民聞言眉頭一挑,他可不想像隋文帝一樣,帶著百姓一起逃難,疑惑的盯著馬周問道。

“陛下,關中今年絕收,即便明年風調雨順,田地裏有收成,也得等到明年秋收之後才有產出,如此長時間的供養關中數百萬百姓,朝廷縱使有再多本錢,也負擔不起,不如趁著百姓手上有余糧,將他們途遷到荒地較多的地方墾荒,趁著今年時候尚早,還能種出一季農作物,明年的時候,再視關中情況,看是否需要將百姓遷回。”馬周建議道。

“遷民?”

李世民聞言眉頭一皺,要知道,關中的百姓可是李唐立國之後,從各地遷過來的,為的就是朝廷能就近控制他們,掌握這個國家的核心力量,現在,把百姓遷出去,豈不是加大了地方官的權力,使中樞空虛?

要知道,唐代的地方官的權力是很大的,中樞的政令下到州一級執行能力已經很低了,下到縣那簡直是模糊不堪了,讓李世民把好不容易遷到關中的百姓再遷出去?李世民的第一反應是不行。

“是的,臣以為,幽並之地,地廣民稀,適合遷民。而一旦百姓開始大幅遷出,糧食消耗必然減少,屯糧的世家大族和商賈看到這一點,一定會將自己囤積的糧食放出一些來的,這樣關中的用糧之危應該能得到緩解,撐到南邊的糧食調運過來也不是問題。”見李世民面露猶豫之色,馬周繼續道。

“遷民之事,太過重大,容朕與眾大臣商議之後再作決定,你且先下去吧!”

李世民讓馬周下去之後,又馬上將蕭瑀,房玄齡等人都請了過來,甚至剛從並州和幽州回來的李績和李道宗也一同請了過來,一番見禮之後,直接就將馬周剛才的提議拿出來商議了。

“陛下,其它地方臣不知道,朔州之地的孫正明肯定是希望多要一些百姓來充實他治下的。”李績的言下之意,便是支持馬周的建議了,並且,點出了邊塞之地,有這樣的需求,尤其是孫享福哪裏。

“這個還用說,這小子早就自己動手了,太原,上黨,晉陽等地的百姓已經被這小子用手段弄過去了兩萬余戶,區區朔州之地,已經有民三萬五千戶,他能養活的了嗎?”

孫享福早已將重新厘定過的戶籍田畝冊子奏報到了李世民這裏,並且將自己這麽做的原因跟李世民和盤托出,對於利用王家的人力物力資源開發邊塞這種事情,李世民自然是樂見的,現在雖然還沒有產出,但王家在草原上的二十個堡壘已經建立起來,相信開墾草地,種植所謂的香料,只是時間問題了。

此前的奏折上孫享福說過,香料這個東西它不是糧食,種的再多,也不能養活人,所以,李世民有這樣的擔憂很正常。

“呵呵,陛下大可以放心,孫正明之能,便是開荒種地,就是再給他三萬五千戶,他也能養的活。”李績悠然笑道。

“怎麽說?”李世民意外道。

“此子對於朔州的管理不同於其它任何地方,就說那軍屯制吧!據郭破給臣的傳來的信上所說,他將團結營訓練,耕種,養殖的時間,步驟,劃分的十分詳細,郭破說他很有信心,朔州團結營照此法執行,不僅能練出一支戰鬥力不輸於各衛精銳的強軍,還不需要朝廷支出軍費,甚至能有所結余,給士兵們增加軍餉”李績解釋道。

“將耕種和養殖和軍事一樣管理?”李世民和幾位大臣聞言都是一愣。

房玄齡這時也出來說話了,“若是在別處開荒種地,那些遷出去的百姓最多也就能養活自己,但若是在孫正明哪裏,卻是有可能收獲不少結余,陛下可別忘了那畝產四石多的麥田。”

“如此說來,兩位愛卿也是贊同將關中之民遷出一些?”李世民的目光看向房玄齡和李績道。

“陛下,如今之計,此策不僅能降低關中的糧食消耗,還能加大邊地產出,為今後邊地駐紮大軍做準備,乃良策也。”蕭瑀也出聲建議道。

作為宰相,他現在已經開始在研究孫享福弄的這個軍屯制了,這種新的地方軍隊管理制度,很有實際操作的可行性。

“如此,便擬旨往朔州遷民三萬五千戶,朕要看看孫正明那小子能做到什麽程度。”李世民見大家都贊同,便最終拍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