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齊民要術火了(第2/3頁)

“魏卿算的不對,應該是畝產四石三以上。”在一旁看熱鬧的李承乾插話道。

魏征聞言在心裏一默算,還真是,自己的心算居然還沒有一個孩子準確,頓時便拱手向李承乾道,“太子聰慧,算學竟然比老臣還精通,老臣佩服。”

李承乾這種愛表現的孩子,最喜歡聽到別人的誇獎了,聞言便喜笑顏開的道,“這算不得什麽,孤那師妹候舒雅才叫厲害呢!不過,據說孫府有更厲害的,乘除法口訣,他們個個能倒背如流。”

“哼,那孫正明天生便是個錙銖必較的唯利之輩,專研這算學之道,有那麽好的讀書條件,也不多讀些聖賢君子之說。”李世民條件反射的說了一句,因為打賭的事情,輸了的人心情都不會好。不過又忽然想起李承乾剛才說的重點,轉頭又看向李承乾問道,“這畝產是多少來著?”

“父皇,是四石三還多一點。”李承乾不知道李世民為什麽突然來脾氣,但好在不是沖他,順嘴便答道。

“四石三?居然有四石三?”李世民愣住了,即便是風調雨順的年景,關中的上田也很難產到三石麥子,這塊田居然在微旱的年景產出四石三麥子,這怎麽可能?

一畝田產五百來斤麥子,還是剛收割的濕重情況下,在後世,這根本不算什麽成績,同樣面積的田地,在後世隨便一個農夫也能種出六七百斤的幹麥子,可比這產量還高三四成,但這個數據對古人來說,確實是有點難以置信,李世民頭一回覺得,種田這個事,居然是一種高技術含量的活。

“陛下,臣請將此田的種植之法張榜告知天下民眾,此乃天佑我大唐盛興之法也。”搞清楚了這個數字的意義,魏征無比激動的道。

“張榜,張榜,嗨,其實也不用怎麽張榜,此種植之法,《齊民要術》上有寫,朕此前竟然沒有重視此書。”李世民有些懊惱道。

《齊民要術》一書對中原之地適合生長的農作物以及整田耕種之法其實已經有相當科學的記載了,幾乎是達到這個時期能夠達到的條件的極限水平。

不僅如此,他還有對植樹,養殖家畜,家禽,釀造,烹調等所有有關農耕和民生發展的記錄,非常全面。

而把這本書讀透了,學全了的人,在這個時代,絕對能夠輕易的發家致富,就是孫享福現在所用的種植技術,也大致都沒有超越《齊民要術》上面記載的東西多少。

李世民現在那叫一個悔呀!要是大唐建國之初,百姓就能夠按照《齊民要術》上面記載的耕種養殖之法生產,那大唐現在國力,起碼能夠翻好幾倍。

而到現在,他才能解釋孫享福那裏來的這麽多耕種的本事了,原來這家夥是把《齊民要術》學全了。

“《齊民要術》?臣回去之後,一定細細研讀此書。”魏征聞言,似乎也想起了有這麽一本書,不過古代讀書人都有追古思想,覺得越是遠古流傳下來的典籍,就越是至理名言,從而對近代寫成的書,反而缺少關注,這裏面也有讀書人瞧不起農耕書的原因,能看的懂《齊民要術》的人,證明已經有很高的學識了,怎麽可能會做下地種田這種泥腿子才會做的事,士人的高傲,不允許他們這麽做。

當然,還有個信息流通的問題,一本書在這個時期推廣起來,可不像後世的網絡和印刷普及的時代,在雕版印刷都還沒有大量應用的唐初,往往需要手抄來一對一相傳,這樣的速度想要普及,少說也要個幾十年。

《齊民要術》乃是北魏末年才寫成的書,到現在也不過幾十年,自然還沒有得到很廣的普及,應用就更加談不上。事實上,到了宋朝,以《齊民要術》為範本的農書多了,它的好處才逐漸的開始發揮出來,在百姓識字率較高的宋朝普及起來,而那時的農耕事業才開始逐漸向精耕細作轉變。

孫享福用實例向李世民展示了精耕細作的好處,導致的第一個結果就是長安《齊民要術》這本書差點被賣絕版了。

沒辦法,在活字印刷術沒有普及,大多數書籍還是竹簡的時代,這種長篇紙質書是非常稀少且昂貴的,當大家都在求一本書的時候,這個消息就再也藏不住了。

犬上二田耜的狗鼻子反應是非常靈敏的,他來大唐的目的就是學習各方面技術,一種專門教大家怎麽提高田地產出的實用書籍是多麽重要,他怎麽會不知道。

而且,現在長安瘋傳,按照這本書上面的記載種麥子,能將產量提高一倍,是以,犬上二田耜瘋狂了,不惜白銀千兩,買了一本書,又不惜重金找了好多會寫字的人幫他抄書。

孫享福並不知道長安發生的事情,更加不知道他所謂的才能在李世民這裏打了很大的一個折扣,因為李世民覺得自己就要批量制造像孫享福這樣精於農耕的人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