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封爵與否(第2/2頁)

而僅僅今年這兩季的種植所得到的糧食,就能夠讓嶺南之地的百姓吃都吃不完了,因為嶺南人口少啊!

所以,他們現在更應該商量的是如何執行馮盎的計劃,將嶺南從落後的部落分治轉變為官府的統一管理,畢竟,吃飽了飯的人才是最好管理的。

種植完這一季占城稻,孫享福就應該回長安了,後續嶺南怎麽治理,還是得看馮家父子的,至於跟馮盎商定的幾樁生意,剛開始只能從小規模做,等孫享福的船隊壯大之後,才能大量走貨,孫享福對崖州的構思,也只能在船隊建立起來之後才能施行,不是短期能付諸行動的。

半島居民的午飯很講究,所有食物必須熟透,由大砂鍋煲出來的蝦蟹粥便是今天中午的主食,加上胡菜碎末之後,李公淹和韋叔諧兩個北方人也吃的津津有味。

菜式上,有用各種新鮮蔬菜和十多斤的大魚煮出來的魚煲,雖然沒有放過多的調料顯得清淡,但吃著就是感覺鮮,還有一頭農夫們獵回來的大野豬,被切成小塊,用黃豆墊底,加了蘿蔔和苦瓜,在瓦罐裏用大火煲的香氣四溢的,沒等端上來,大家的鼻子就直抽抽。

就孫享福教給廚娘們的這幾道菜,就已經極大的激發了山民們狩獵的欲望,最近席君買和護衛們也都往山裏跑了好幾趟,雖然吃了些苦頭,但獵物也不少,一只站起來比成年人還高的大狗熊便是護衛隊們的傑出收獲,皮毛被弩箭射的窟窿太多,沒法用了,剝出來的肉,則是被放在了鐵架上燒烤,油漬的香味飄的整個半島都聞的到,阿月和好多孩子一樣,端著碗筷,站在烤爐邊,看著鐵架上面的肉塊流口水,他們知道孫享福的規矩,食物不熟透,不準吃。

“這稻谷距成熟只有二十來天了,我等怕不能天天在此享受這美酒佳肴了。”李公淹開口說了一句,眾人便知道了兩位欽差的出行安排,二十來天,二人分兩路,往嶺南諸州看一看,最後,會回到廣州,查看孫享福這塊試驗田裏的收割數據,帶著數據,以及產出的部分糧食,一起回長安。

“正明也要隨兩位一同返回長安麽?”馮盎有些不舍的看向孫享福問道。

“是啊!離家已有數月,稻子收完,在下就應該要回去了。”

“老夫卻有幾分不舍啊!奏請陛下留你在廣州做官的折子陛下不批,難道陛下想留你在身邊做一輩子家臣?”

“呵呵,越公這就有所不知了,此番若是這新稻種真的能畝產八石谷,正明之功,足以封爵,他這家臣應該算是做到頭了。”韋叔諧聞言笑著接了一句道。

畝產八石谷這樣的農作物現世,對大唐的意義太過重大,即便孫享福之前頂著李世民家臣的頭銜,但憑此功,李世民若不封賞一個可以世代相傳的爵位的話,天下的人都會罵他薄情寡義,是以,一旦他和李公淹認定了畝產八石谷這件事屬實,孫享福封爵,從此脫離皇帝家臣這個範疇,是必然的。

然而,孫享福本人聞言卻是眉頭一挑,其實他並不覺得一個爵位有什麽意義,尤其是李唐建立之初,為了獲得民心,將權貴的許多特權都剝奪了,比如,在漢朝,有爵位的人殺平民,只需要罰銅贖罪就行了,可在大唐,分分鐘就能罷了你的爵位,甚至砍你的腦袋。

不僅如此,大唐有爵位的人都算作朝臣,俸祿是朝廷發,管理當然也是跟朝臣一樣,所以,一旦封了爵,他名下的生意,可就不能歸他本人繼續經營了,頂多和秦瓊他們一樣,做個背後的股東。

對於想要躲在皇帝羽翼下悶聲發財壯大自己的孫享福來說,未必是好事。要知道,太宗時期吏治清明,想打擦邊球可沒那麽容易。

當然,封不封爵這樣的事情孫享福既然左右不了,就無需多想了,他通常不會在自己左右不了的事情上操閑心,一年前他不過是一個被人翻手就能碾死的小農夫而已,情況再差能比當時還差?大不了就放棄所有的生意,安安心心的躲在自己的封地種田致富就好。

想通了這些的孫享福便不再糾結了,熱情的勸大家吃喝,並與馮盎的其它幾個兒子們聊天交好,如果讓他選擇一個地方作為自己的封地,他更加願意這塊封地在嶺南,離皇帝遠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