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嶺南的發展大計(第2/2頁)

“這個事情得慢慢來,依在下看來,這是一個走出去,和走進來的問題,嶺南之地山多,路遠,但相對來說,卻並沒有蜀道那麽難行,為何蜀中的發展卻能緊隨長安的腳步,而嶺南卻不行呢!還是因為嶺南各個部落沒有走出去的勇氣。商業不興,缺乏往來交流,這是嶺南百姓不能快速融入漢人的一大因素,第二個因素,則是因為部落分治,讓他們無法實現第一個因素。嶺南的人無法走出去,外面的漢人無法知道這邊的更多信息,自然也不敢輕易的走進來,如克服瘴氣,驅趕蚊蟲,應付猛獸的一些法子,漢人不知道啊,他們只知道這裏兇險,所以不敢來,這才導致了嶺南的封閉。所以,越公第一個努力的方向,應該是打破部落首領對於旗下夷民的控制,讓這些夷民走出去,學習漢人的文化,將其帶回來,傳播。”

“如何打破?”馮盎感覺孫享福說的有理,追問道。

“先以雇工的名義從他們手中征調青壯,給與他們一定的好處,相信這些首領應該不會有什麽意見。”

“然後呢?”

“然後這些被征調出來的人,您覺得他們還會願意回去嗎?在您的工坊中,他們只需要付出一定的勞動力,就能吃的飽飽的,沒有毒蟲猛獸威脅他們的生命,他們幹嘛要回去?您覺得白雲湖半島的那些居民,現在還願意回到他們原來的部落嗎?”孫享福一連串提問,卻是叫馮盎若有所思。

“可就這樣一輪一輪的征調,老夫得需要多少作坊才能滿足他們?而且,壯丁少了,部落的生存難以維系,那些首領就不會同意征調了。”馮盎提出問題道。

“可以輪換啊!讓所有部落裏面的青壯都輪流在工坊裏面做事,接受工坊裏面的教育,半年,一年之後,再回他們原來的部落,替換下一批,幾輪替換下來,您如果會做,應該就沒有青壯願意聽他們首領的了。還有,可千萬別覺得您安置不了那些青壯,您的嶺南道,南北東西可是上千裏呢!這千裏之地,有多少可供開墾的好田?少說也是百萬傾吧!不算那些時令瓜果的產出,光這些田,您知道開出來種植在下引進的這種占城稻,一年要產出多大的財富嗎?在下覺得,到時候您每年可以留下一半的人在嶺南耕種,另一半的人都乘船到長安去旅遊,專門去長安學習漢文化。”

“呃……”

孫享福給馮盎描繪出來的世界需要太大的腦洞去想象了,馮盎一時還想象不出來,但他覺得,似乎很可行,被孫享福留在白雲湖的那些原居民,真的沒有一點要回原部落的意思,自從在半島的房子建好之後,他們每天早上太陽沒出來之前,和每天下午太陽下山之後才會在田地裏勞作一會兒,大多數時候都在半島上戲耍,睡大覺,悠閑的很。

如果嶺南多出幾百,上千個白雲湖這樣的地方,那整個就好管了,畢竟這裏的人口少。地方妥妥的有。

這就是一種模式,就像幸福村對於大唐來說一樣,馮盎覺得他似乎找到了一絲脈絡,這或許就是他苦思不得的一種改變嶺南的辦法,所以,他進入了沉思之中。

孫享福見狀,小心翼翼的從馮盎的書房裏退了出來,幾十萬的人口而已,要想治理好並不難,而且,這裏的人用不了多久,就能有吃不完的糧食,等孫享福的船隊建設起來後,會拉著一批批的嶺南人往返長安,讓他們長見識,就不信他們看了外面的花花世界會不向往,會甘願回到部落,接受首領們沒有道理的統治。

而且,當漢人商賈知道嶺南的佳果能在長安賣出好價錢之後,就不信他們不跑過來做生意,嶺南人在沒有完全開化之前,不需要那些地主,卻是需要商人們給這裏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