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種稻(第2/2頁)

“好多椰子,應該是個不錯的地方。”

這是席君買對崖州的直觀印象,孫享福聞言莞爾,倒是想起了後世自己比較喜歡吃的椰子糖,或許,讓工匠們研究研究,現在也能做出來。

一天後,幸福號再度停靠在了廣州灣碼頭,馮盎親自到碼頭上看了孫享福從交趾帶回來的東西,卻是莞爾一笑,大象這東西,嶺南靠西邊的地方有不少,他要是想要,傳個令過去,就有人送過來。

至於沉香樹,嶺南之地也有,而且不少,要知道,古時候的宮廷和權貴們都有用熏香的習慣,這麽大量的熏香從哪裏來?嶺南是主要產地之一,廣州城外不到百裏,就有一處沉香林,在得知了這個消息之後,孫享福死皮賴臉的讓馮盎把這片沉香林劃給了自己,並且將自己帶回來的沉香樹全部移植了過去。

時間進入六月,嶺南的太陽分分鐘有把人的皮膚曬裂的趨勢,不過病患營第一批試藥的人越發有正常人的樣子了,整天在跟這些病患打交道的李淳風和玄奘二人斷言,第一批試藥者的病,在一個月之內就能根除,這讓病患營的大肚症患者們臉上都揚起了喜悅的笑容。

不過孫享福並沒有待在病患營,他叫人挑選出來的占城稻種已經全部泡水發芽了,五萬多畝地,也被整的平溜溜了,放過肥水後,被太陽一曬幹,全部都是稀泥湯子,基本達到了孫享福想要的最佳狀態,趁著早上太陽不大,他便領著半島上的居民開始播種。

半島上的居民並不復雜,除了決定跟著護衛隊跑船的三百多壯丁,還有孫享福從開田的勞力裏挑選出來的五百戶嶺南原住民,半島比幸福村大的多,而這些原住民對房子的要求也很簡單,是以,暫時算是安頓了下來。

嶺南之地耕種的歷史也很久遠了,大多數農夫都知道水稻怎麽種,不過孫享福今天教他們的種植方法有些獨特,是一種不用彎腰就能種秧苗的拋秧法。

這裏是湖沼區,而且從來沒有人耕種過,肥力可以之強不是關中的熟田可以比較的,所以,孫享福根本沒有肥力方面的擔憂,讓大家夥隨意的將細小的秧苗散落在田地的所有角落就成,哪怕是種的密了些,也不怕,反而能促進花粉傳播。

對於這種不用彎腰的勞作方式,農戶們是非常樂意接受的,過千號青壯,加上不少半大孩子,只用了兩個早晚的時間,就將秧苗全部拋撒在了田地裏,不過孫享福挑出來的稻種可有五千石,不僅是白雲湖這裏,馮盎從前的田地,以及很多廣州附近部落的田地,只要可以播種的地方,孫享福都叫人撒上了。

按照種子量計算,大約一斤稻種就能種植一畝田地,孫享福用五千石稻子育種,差不多可以播種六十萬畝水稻,當然,這六十萬畝水稻田並非都是像孫享福整出來的這塊田那麽優良,有的甚至直接在溪水便的濕土地上直接拋的,但即便如此,它的產出,也足夠嶺南人民敞開肚子吃幾年的了。

當然,拋完秧苗也不是說就沒事幹了,合理的控制稻田裏的水,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開田的時候孫享福就讓人分片區開挖好了環田水溝,以及十字溝,在溝渠挨著白雲湖的地方,都架有腳踏水車,水車平時就放在田埂上的涼棚裏,要用的時候,架上,人坐在涼棚的架子上,輕松就可以往溝渠裏踏水。

占城稻對於水分的要求並不是特別大,只需要保持土壤濕潤就行,雖然南方六月的太陽非常毒,但兩三天往秧田裏踏點水,就能足夠保持秧苗快速生長。

只經過了兩次踏水,農夫們就大致知道了這稻子的需求,孫享福無需組織,到了時間,他們自己就會去湖邊踏水,孩子們,更是把這當成了一種娛樂活動。

與此同時,一直沒有停下來的半島的建設,環島的水泥護坡也已經建好,還在四面八方修建了很多親水平台伸入湖中,島上除了原有的荔枝,龍眼黃皮等果樹,多余的植物都被鏟掉,有的地方種上了瓜果蔬菜,更大片的地方,成排的磚瓦房已經開始建設起來,反正馮盎把這些勞力派給孫享福之後,也沒說什麽時候收回。

南方沿海時不時的喜歡刮台風,以往原住民都是搭棚,刮塌了再建,孫享福則是覺得,應該建的紮實一些,免得塌,所以,這裏的磚燒的特別大,若不是用石料很費功夫,孫享福很想模仿後世潮汕地區建的民居用大石砌墻,住好幾代人都不會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