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筆墨紙硯(第2/2頁)

看來,任何時代的文人都有娛樂至上的精神,孫享福推出這個對對聯的小品是走對了一步棋,成功的將文人群體的目光吸引到了望江樓,那麽,接下來,他就要借此來實現一些自己的目的了。

對於這些學子的問題,孫享福只要知道的,幾乎有問必答,放低了姿態刻意交好,他知道這些能夠到弘文官讀書的學子,一般家庭條件都不錯,而且,他們應該不是七宗五姓系,因為這個時期出自七宗五姓族學的文人,基本都是直接找自己一系的高官行卷科考出仕,對於好多經學典籍,他們幾乎處於壟斷狀態,根本就瞧不起朝廷幾所學院的教育,而且,你還不得不服他們,朝廷幾大學院出來的學子,水平還就比不過他們。這也就是李唐建國以來,科舉還沒有恢復,否則,世家在朝堂上的勢力還會大大增加。

孫享福想挖掉世家大族這顆毒瘤,就必須利用所有能夠利用的人,這些學子,就是未來能夠執行他意志的人,現在,不過是未雨綢繆。

正當虞府一片和諧喜慶的時候,這時有一個叫劉永的書生姍姍來遲,給虞昶拜了個年之後,便向大家道歉道,“適才在下路過東市馨香樓,見幾位學士與諸多太學生在對對聯,一時興起,就進去觀看了一番,誤了與諸位同窗約定好的時間,真是抱歉。”

“是啊!不僅是馨香樓,得月樓,春滿樓等,今日都舉行了新春文會,玩的便是對對聯的遊戲,還開了彩頭,早前我出門的時候,幾大酒樓都已客滿了。”客廳裏,一個叫於輝的弘文館學子接話道。

孫享福聞言眉頭一皺,想不到自己弄出來的東西又被人拾了牙慧,想想也是了然,七宗五姓出了名的讀書人多,在這個時期的文學界,他們就是搬不動的泰鬥,只是可惜望江樓這幾天要少賺不少文人的飯錢了,畢竟這個時期,最有錢的還是這些文人。

有此一茬,孫享福吹牛裝逼的興趣減退了不少,心裏又開始想起了如何才能斷了世家大族的根基,歷史上,這些世家是敗在了一個女人手上的,那就是年前被貶出長安的應國公武士彟的女兒,後來的女皇武則天,她用的辦法很簡單粗暴,唯殺而已。

不過這個辦法在當下肯定是不行的,六七十年後的大唐,已經不像現在那麽缺乏讀書人了,殺了一批,馬上能找到一批頂上,現在嘛!你要是敢動他們,那真就沒人出來當官了。

最後,孫享福得出一個結論,要想動搖世家大族的根基,還是得讓讀書的人多起來,否則,即便是他們再過份,李世民也只能忍,自己也別無選擇的只能忍,不過,想想他第一次來虞府的時候去東市買文具的場景,頓時覺得一陣頭大,這個時代讀書的代價還真不是一般的高,以他當時不菲的身價,看到文房四寶的時候都嫌貴,跟更何況是普通百姓。

不算好的黃紙,八百文一紮,一紮多少?三十張,還沒有後世一箱A4紙大的面積大,能寫多少毛筆字?好一點的麻紙,更是幾十文錢一張,一紮都要兩貫起,即便是官宦人家,收入不高的,也不敢瞎用。

毛筆,墨,硯台,也是一樣趕一樣的貴,書籍,那更是貴的要命,一套四書五經,沒有個十幾二十貫的,你根本拿不下來,普通百姓,誰出的起這個錢?

看來,首先得想辦法把讀書的成本降下來。

孫享福心裏這麽想著,肩頭卻是被人拍了一拍,原來是虞昶。

“賢婿,想什麽呢!”

“哦,就是一些關於筆墨紙硯的事情,回頭跟您細聊。”孫享福回了神道。

“筆墨紙硯?家裏倒是有不少,你若是喜歡,可以拿些去。”

虞家乃書法世家,自然不缺這種東西的,不過既然提到了,孫享福也便順便問道,“嶽父可知我大唐何處盛產這些東西?”

“這還用問?墨出河北,紙出蜀中,硯出嶺南,筆則是四處都可以造,不過關中產量最多。”虞昶理所當然道。

難怪貴了,除了筆以外,墨紙硯這三樣幾乎來自大唐不同的四個方向,以這個時期的運輸成本之大,能便宜才怪。

然之後,孫享福便就這幾樣東西深入的請教了虞昶,這幾樣東西之所以集中在幾地生產,還是因為技術的原因,除了東晉時期就已流行的纏紙制筆法,墨,紙,硯這三樣幾乎很難在別的地方大批量制造。

首先是墨丸的開采問題,至今也就發現了河北上谷郡一處大型的天然露天采墨場。其次就是紙的問題,現下造的紙,用來作畫印書的,主要以麻紙為主,而大唐只有蜀中的麻產量最大,是以,大批量造紙,只能在蜀中進行。

再就是硯,這東西要求很高,用普通石頭制作出來的,被墨丸一磨,就有碎石灰摻入墨中,不僅字寫出來會變色,墨幹之後,碎石渣會從紙或者竹簡上脫落,字就根本沒法看了,所以,讀書人都想得一塊好硯,這好硯,則大多出自嶺南瑞州,不說制作,從嶺南到長安幾千裏的路程,光運費就嚇死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