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9章 中心(第2/2頁)

舊中都是以完全的都城為目標修築的,有內廷宮室,外朝衙門,還有諸多的民居範圍構成,後世考古時,光是在外的大型永固式蒙古包建築就發現了很多,而其仿漢人模式修築起來的宮室,規模不在大都之下,當時也是蒙元盛時,下決心修築了一個在草原上的離都,規制確實宏大。

常寧猶豫片刻,還是道:“夫君意思,數年之內不會攻打大明京師嗎?”

“並不是不打。”張瀚道:“而是將來京師可能改為北京,設朝廷分支,不太可能為新朝根基,所以,暫且不必入京師,以絕人望。”

常寧等人沒有細問,張瀚也沒有細說,事實上他就是這般打算的。

將來征服遼東,包括外東北在內囊括在內,北上直抵北極圈,蒙古草原漢化,再取西域,華夏東北,北方,西北三大患消除,北京的地理位置更適合當一個軍事中心,而不適合成為首都。

以北方興造這麽大規模的京師,居民過百萬,供給方面實在很吃力。以大明來說,年漕運四百萬石至京,還有大量的人員物資進京,沿運河兩岸一年四季漕船不絕,光是專門用來漕運的運軍就有十幾萬人。

這樣的耗費是相當驚人的,以北京來說,任軍事中心相當適合,政治中心也可以,再擴大規模以為經濟中心,實在有些不堪重負。

明時京師城外還有相當多的河流,水道運力充足,到明末至清季,水流已經枯竭,到後來連地下水都枯竭了。

不堪重負,強以政令開發的城市,大抵都會陷入這樣的尷尬。

相對而言,張瀚更上心的是海洋的開發,中國一直是內陸農耕民族,一些農耕民族的定式思維和陋習都相當嚴重,不尊守規則,也不喜歡制定規則,不擴張,內斂,保守,這都是農耕民族特有的不足之處。

對北方和西部的拓取擴張,並不能取決這個難題,想要徹底解決,唯有南向!

南向的話,現在的京師,亦就是北京當都城並不適合了,其只是北方的軍政中心,經濟中心都相對困難,如果不是有朝廷在京師,大量的太監,勛貴,文武官員,又怎會吸引到各地的富商蜂擁而來,沒有大量的商人,談何商業繁榮?如果不是南方每年以漕運大量物資至京師,北京連自給自足也辦不到,自古有這樣的經濟中心?

秦漢時國都俱在關中,那時候關中可不是唐宋之後的關中,彼時的關中堪稱沃野千裏,定都鹹陽的秦,定都長安的漢,都在京師聚集了大量人口,但三輔之地,不僅糧食自給自足,還有相當豐富的產出,供應皇室,百官,貴族,平民,都是綽綽有余。

有這種打算,就如當年朱棣遷至北京一樣,張瀚也是下定決心,重新修造南京宮室,改低窪潮濕的宮室格局,規劃南京城區,使軍政工商能和諧並存,張瀚不希望再弄出一個依附在權力之下的畸形城市,他希望將來的國都更有活力,更健康。

張瀚沒有詳細解釋,寥寥幾句之後,倒是使常寧等人明白,未來數年之內,可能都長居於舊中都,不會再隨意搬遷轉移了。

這倒是使婦人高興的事情,三個婦人齊聲道:“謝天謝地。”

張瀚失笑道:“未必叫你們少搬幾回家,就高興成這樣?”

玉娘白他一眼,說道:“在草原時一年見不到你一個月,在新平堡倒是常見,可提心掉膽的不得安生。回草原咱們現在也習慣了,天高雲淡的又是自家地方,比住別處可安心的多。”

常寧則道:“住這裏到底不如回北邊,回北邊才象是回家。”

張瀚聞言先是有些愕然,接著搖頭一笑,自家婦人長住草原沒幾年就習慣了,甚至對回漢地居住都不怎麽期待,若是這般,移民遷居到草原的人怕也差不多一樣,人都是這樣,下定一回決心遷移都很困難,但到了新的地方之後,又能很快適應和融入新的環境之中,因為一般的遷居都是舊地難容,到了新地方之後,稍加努力,就多半比舊地過的好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