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2章 河邊(第2/3頁)

騎兵們沖出堡門,在布滿綠草和豆苗的荒野和農田中遊弋著,大半的人都被隔擋了回去,小半自恃身份的被抓捕了起來,官道直接被放了拒馬,任何人禁止通行。

還有騎兵赴白洋河一帶,驅走了在河上捕魚的魚夫,有一些在遠處放鴨子的人,因為是在對岸,離的也遠,騎兵們沒有動手,只是隔空放了幾箭,將放鴨人遠遠的驅走了。

整個陽和一帶已經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盧象升等人盡可能的要隔絕大同往新平堡方向的道路,使消息不能傳遞,畢竟如果洪承疇走的慢的話,二百裏路走五六天也很正常,大明官兵如果餓肚子開拔,一天撐死了走二十裏,不過幹糧齊備,訓練有素,一天走五六十裏也不是不可以,得看主將的決心和意志,將士們的體能,當然,最重要的是兜裏有沒有幹糧儲備。

……

盧象升下令陽和戒嚴,隔絕道路,並且諸堡戒備的當晚,其實也就隔了不到兩個時辰,當黃昏時的金色陽光照映在波光蕩漾的白洋河的河水裏時,張瀚和兩個老頭正坐在白洋河邊垂釣,身邊有竹編的魚簍,十幾尾魚在內不停的撲騰著。

釣魚在開初時只是張瀚想起來的一個笑話,不過經過一年多的時光,他對釣魚越來越感興趣……釣魚確實是很不錯的愛好,風景好,眼和腦都能得到休息,無意和有意之間就有所收獲,當魚杆一震,魚浮一沉,然後手腕用力一抖,魚兒上勾被提出水面,這種樂趣確實也叫人相當的快樂。

張瀚在此之前確實相當的疲憊,一手一腳創立了和記,打下了這麽大的地盤,創立了這麽大的基業,事務浩繁,幾乎都是他一手操持,別人最多就是打個下手,所有的事都要他拿主意,定主張,甚至細節都是由他來定,一刻不得休息。

現在諸般制度雖然是草創,但都能運作自如,而且有了孫敬亭當助手,很多瑣碎的事情都是孫敬亭直接辦理了,軍政大事,仍在張瀚之手,但他已經可以有閑暇坐在白洋河畔發呆了。

這是一件好事,長時間的休息難得可貴,張瀚也明白,一旦他重回草原的時候,就是與大明全面開戰的時候,到時候軍政大事會成十倍百倍的增加,數年之內也不得休息。接下來就是經略各處要得到的地盤,與俄羅斯人,與西班牙人,與葡萄牙人,與荷蘭人,英國人,日本人,到處都是爭鬥,西域,外東北,俄羅斯人的地盤,烏拉爾山以東地方,還有南洋諸島,東南亞諸國,這些都算是可以在他有生之年就搶下來的大地盤。

華夏文明的內核是農耕民族,一時半會沒有辦法轉成海洋帝國,就算勉強轉了,恐怕也會有一段時間往後退縮的時期。

張瀚希望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打下足夠大的地盤,使帝國膨脹到一定的地步,就算有些保守和退縮也足夠了,幾百年後,華夏的版圖肯定比歷史上大的多,也強大的多……

文明的內核也要有所改變,打下大的版圖,統治諸多的異族,是要以華夏為主體,獲得足夠多的資源和好處。

如果和大明學,和隋唐學,用中華的物資來討好異族,把朝貢制度當成賞賜制度,人家送一千兩的東西,回賜一萬兩,對異族比對自己本族人要好的多,為什麽?就為了人家幾句虛偽的誇贊和奉承?這不是他娘的冤孫冤大頭麽?

就是要把這些異族踩在腳下,獲取足夠多的好處,壓榨他們,叫他們心悅臣服的侍奉華夏,奉華夏為主,自覺的學習華夏的文化,成為華夏文明圈的一部份,而不是反過來叫華夏去接納他們,去容忍他們的落後文明。

張瀚一直覺得,人類在發展之後,很多事情矯枉過正了,在他的治下,絕不允許出現這種倒掛的情形,士大夫和軍人是對天下負有責任,所以他們能當官獲得權力,如果將來開議會,也是這些有人類和國家有貢獻的人可以獲得選取權和被選取權。醫生,農民,工匠,成年男子,心智正常,沒有犯罪的,也一樣有這種資格。婦人中有一定學歷,能證明自己心智不下男子的也可以,除此之外,那些有犯罪歷史的,對國家沒有貢獻的懦夫,只知道誇誇其談的文人,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或婦人,這些人憑什麽來用他們的選票影響國家的進程?民主而不是民粹!

如果打下大大的疆域還沒有改良文明內核,那麽張瀚在閉眼時肯定還是會不放心,會有遺憾。

如果將文明內核也重新打造過,一個進取的,充滿內聚力的和擴張性,溫和與暴烈並存,防守與開拓進取並不矛盾的嶄新民族出現在張瀚手中,這無疑是比打下幾十個國家還令張瀚驕傲和自豪。

一切都要水磨功夫,慢慢來,張瀚才二十來歲,不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