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1章 洪軍(第2/3頁)

明軍原本就不重視後勤,大軍起行餓肚子太常見了,崇禎二年的勤王軍在半途嘩變的就很多,李自成就是其中之一,參將王威將朝廷下發軍餉扣住不發,結果士兵嘩變,公推李自成為主殺掉主將,嘩變造反,大部的勤王軍抵京師城下時,兵部和戶部的官員不提供糧餉,士兵大怒,又是大半的士兵嘩變,多半也是投了農民軍。

洪承疇當然不可能幹這荒唐事,幹糧是齊備的,每個士兵身上都帶足了糧食,沿途還有一些軍堡提供幹糧,幾千人的部隊後勤壓力也不是太大。

重要的是明天抵陽和,盧象升是一個相當有才幹的文官,他會提供更多的糧餉給洪承疇的部隊。

盧象升所部也有三千多人,兩軍相加七千余人,加上從沿途各堡征調的各遊擊,督司,守備的兵馬,戰兵總數在一萬三千人左右,另外會征調一萬余人的民夫隨軍,承擔大軍後勤。

在張家口的周遇吉也有三千余人,萬人的軍隊規模極為龐大,宣府的傅宗龍也會準備,標營兵也有三千余人,這些軍隊不為別的事,只為剿殺張瀚一人和他的少許護衛,實在是獅子博兔,大題小作,可是洪承疇絲毫沒有大意,他知道事情絕不會這麽簡單,以和記的能力來說,當然是有絕對的把握和信心保護好張瀚的安全才會任由張瀚回到新平堡,張瀚也不會拿自己和家人的性命開玩笑。

朝廷,還是太自以為是了,洪承疇和盧象升等人多次奏報,剿殺拿捕張瀚的事情沒有想的那麽簡單,和記在大同根深蒂固,看似全無防範,其實真正如履薄冰的人是他們才對!

……

在洪承疇率部出發的時候,盧象升的動作就要從容許多。

在兵備道的官廳之中,盧象升與王汝槐一起拜讀旨意,宣旨的是錦衣衛校尉護衛的一個兵部司官,開讀之後,司官一臉緊張的看著盧象升,待對方拜禮接旨後才松了口氣。

“盧大人,下官臨行時霍大人再三叮囑,令下官提醒盧大人,此事不能再拖延下去了,除惡務盡,雖然朝廷的旨意上也有抓捕張瀚至京師受審的話,那是騙人的話,不過是朝廷要虛好看。這人,一定要在新平堡格殺,不然的話朝廷的臉面不好看。除了此人外,和記商行在新平堡的高層人物,比如那楊秋,王勇,蔣義等人,一律誅殺。還有周逢吉,梁宏,李遇春,還有蒲州張氏的張學曾,聽說都在新平堡裏,皇上的意思也是一律誅殺,不留一人。張瀚的一妻兩妾,其母常氏,其舅常進全,其三個兒子,亦是一律誅殺……”

一長串的話,盧象升就聽到“誅殺”二字,他的臉色變得鐵青,那司官說話的聲音越說越小,最終還是把話說完了。

“蒙古人還知道只殺高於車轅的男子,兒童不殺。”盧象升鐵青著臉道:“張瀚諸子,長子張彬才四五歲大,也得一律殺了?”

司官賠笑道:“下官不知,只知道照霍大人的話來轉述而已。”

盧象升冷哼一聲不語,他也知道不必為難這個小小的司官。

王汝槐氣質比以前沉靜了許多,上一回的細作暴露事件給了王汝槐極大的震怖,他的心腹家丁被人砍了腦袋送回來,王汝槐也是一點辦法沒有。打那事之後,他上躥下跳的勁頭就小了許多,人也沉穩了很多。

但眼下這任務還是要非完成不可,王汝槐離京就是為這事來的。此事做好了,很快他就能奉調回京,擔任給事中這樣的要職,如果完成不了,不要說回京,能不能保住眼下的官位都還難說的很。

當下王汝槐很誠摯的勸說道:“建鬥兄不要有婦人之仁,張瀚其實就是反賊,歷來造反者都要族誅,無有例外。雖然殺幼子不祥,此事由下官下令吧,這責任當然是下官來背……”

盧象升沉聲道:“我豈是怕擔責任的人?就是想著堂堂大明朝堂,居然密旨下令殺幾個幼兒,實在怕傳揚開去,有辱今上的聖德。”

王汝槐也感覺有些難堪,他覺得把這幾個小孩抓起來關押就行了,但斬草除根其實也是迫不得已,試想和記在草原有那麽大的基業,如果除了張瀚就沒有了當家人,但其諸子還是當之無愧的繼承人,不如殺了一了百了,這樣和記更容易陷入內亂。

盧象升長長嘆息一聲,這件事,上了船就下不得了,他其實和洪承疇一樣全無信心,雖然兵練的不錯了,將士也歸心,對征伐和記的事不再那麽抵觸,長期的洗腦就行了,要忠君,張瀚手握強兵,有不臣不軌之心,一旦打起來兵禍連結,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建醫館,收容流民,只是小恩小惠,在大的野心之下,死的人不知道會有多少。

盧象升一直用這種觀點來影響將士,確實有不少從延綏榆林一帶調來的將士聽進去了,對征討和記誅殺張瀚可以接受了,但這種觀點連盧象升自己也說服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