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3章 籌劃(第2/3頁)

而且薊鎮也是袁的防區,皇太極進來的太容易,袁的一些舉措也相當的詭異,不能不叫人懷疑是袁故意放皇太極進來,以敲打一下那些抱殘守缺,抱著前宋故例不放的那些人堅持不肯議和,京師這麽被圍一次,可能議和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很多……

沒有人能真的知道袁崇煥是什麽想法,千裏馳援後又有很多錯漏,引起了原本氣量就不大的崇禎帝的猜忌,加上遼西鐵板一塊,針插不進水潑不入,朝廷早就相當忌憚了,還有殺毛文龍的事,議和,賣糧資敵,崇禎原本就是一個多疑的性子,加上滿桂挾怨的指摘,袁崇煥之死說純粹是冤枉恐怕也沒有那麽悲情……薊鎮原本就是他的防區,僅憑這一條要他的命也沒有什麽可說的,不過崇禎殺他肯定不是因為這個,而是很多猜忌堆積到了一起,所以迫不及待的要了袁的命,並且是淩遲處死。

崇禎當時二十還不到,行事真的是太過操切,陣前殺大將太輕率了,祖大壽直接帶兵走人,崇禎又忙不叠的請孫承宗寫信召回,然後就再也沒有辦法節制遼鎮,打那之後,遼鎮就開始了半藩鎮化的進程……所以說一樣的事,不同的皇帝就能有不同的處置,袁崇煥一個文官,難道還真的怕他造反自立?就算戰後從容再收拾,就憑薊鎮被破口而入,明旨詔令逮拿進京審問後再殺,豈不更堂皇正大?對殺毛之事,崇禎開始說是自己的意思,後來又甩鍋,之前就寒了東江將士的心,其後又得罪了遼鎮一幫軍頭,所以說這個中二少年當皇帝,胸襟城府不要說和他祖父比,就是比他的木匠兄長也是差的太遠了……

擺在袁崇煥面前的就是這樣的局面,退就辭官,進則把所有的擔子都挑起來,退還能不失富家翁,進則風險重重,可能成為陽明先生之後文官封爵的第一人,世鎮薊遼的大家族的開創者,最不濟也能官加尚書,加太子太傅,太子太師,死後追贈太保,勛階品級都能到一品……

兩個選擇,一進一退,人生榮辱可能都在一念之間……

“還是煙客兄知我。”袁崇煥幾乎沒有太多考慮的時間,他的性格決定了一切,當下站起身來,朗聲一笑,說道:“國有事,思良將。我非良將,亦願為大明鎮土封疆,豈有遇事退縮躲避之理?難道我還不如傅宗龍,不如洪承疇?”

這些新上任的封疆大吏,有的是勤勞王事,不懼榮辱乃至生死,有的則是捏著鼻子上任,不過總歸是慨然上任,他袁崇煥向來有蠻幹之名,悍勇不懼死的名聲早就傳揚開去,要是在寧錦大捷之後自請辭職歸鄉,擺明了是害怕記功之後夠資格當薊遼總督,不願背鍋的避禍之舉。要是這樣的話,此前的一切功夫都算白費,形象坍塌在所難免,對一個心氣很高,功名心很重的人來說,要是這樣的結果,還不如去死。

“況且也沒有那麽險……”李煙客既然知道其中端底,早就替袁崇煥籌謀過了。

李煙客臉上是淡淡的笑意,他從容對眾人道:“眼下的這局面,是朝廷不出手,和記也不會出手。和記實力夠了,張瀚聲望也夠了,但還缺大義名份。我觀張瀚行事,不是安祿山之流,他不僅要那個位子,還要聲望,要大義名份,這樣才能輕松躍過這道天底下最高的門檻。沒有名份,和記拿什麽名義動手?朝廷只要不出昏招,就這麽僵著。把張瀚局在新平堡裏出不來,朝廷自己鞏固邊防,修敵台墩堡,重修邊墻,多鑄火炮,練兵選將……現在九邊幾個重要地方都用的是很得力的大吏,時間久了,邊防會有起色。拿薊鎮來說,朝廷將它交到咱們手裏,難道還能由得薊鎮這麽空虛?只要有幾萬勁兵,如現在寧遠和錦州一樣,那麽守起來總有機會,就算還頂不住,宣大兵,遼西兵,調二十萬大兵雲集,朝廷也未必就沒有機會把和記給頂回去。”

這也是明廷中樞的打算,和記如果真的打過來,早期的兵鋒肯定十分犀利,想硬頂很困難。可以拿邊境的防禦來拖時間,消耗和記的兵力和銳氣,京城也是一道防線,京營兵想練很困難,可是城頭多放重炮卻不難,幾萬京營兵在城頭駐守,配合重炮,和記想輕松破城也是不可能的事。

然後勤王大軍可以陸續趕到,和記也就十來萬兵,如果分兵宣大甘肅榆林到遼西,幾千裏的地方,和記只能把重兵主力放在最重要的突破口,不管是從宣大或是薊鎮過來,朝廷都要叫和記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當然這只是紙面上的打算,李煙客等人在內都不覺得真打起來會這麽順利。

可是如果連計劃都沒有,那就只能躺在地上等著挨捶,這顯然也不可能。

袁崇煥微微點頭,李煙客不愧是一個真正知兵和懂得大勢的幕僚。現在朝廷多面遇敵,錢糧還不湊手,真正能騰出來精心籌劃防線的也就宣大和薊鎮,當然還包括遼西。京師也是重中之重,必須要投入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