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8章 人頭(第2/2頁)

“老爺,老爺?”

一群內丁沒頭蒼蠅一般,開始圍著王汝槐叫喊起來。

……

趙立德在接命之後沒有立赴陜北,而是先至陽和,親眼看到楊秋混在一群軍情司人員之中,假充小販,將堂堂大明巡按嚇的面如白紙。

再下來是楊秋帶人捕了王七,刑訊之後問明實情,當下令人一刀宰了,縫了嘴唇擲回巡按居所。

這一下可謂解氣之極,天明之後才傳開消息,巡按居所昨晚遇警,亂了半晚上,後來巡按暈倒,府中大亂,內丁四出尋醫,由於陽和衛城是重要城池,是總督駐地,城中衙門眾多,官吏眾多,所以夜晚均是宵禁,巡按府中出來犯禁,又是尋醫,當然法令不禁,後來還是在和記醫館中尋得坐班值夜的醫生,連夜趕去,施針而治,王汝槐悠悠醒轉,並無大礙。然而知道是和記醫生來救治自己,不免慚愧,兼復惶恐,當晚就封診金二十兩,禮送醫者回到和記醫館。

這事傳揚甚廣,加上殺王七之事詭秘難言,陽和城中一片混亂,已經是達成了楊秋所要的“內亂”的標準。

趙立德至此方起程趕路,在此之前已經有軍情司的情報人員先行,先是去替趙立德打前站,所以他的行程不算太過緊張,出得陽和衛城之後他還聽了半天的消息,聽到王汝槐尷尬事後,不覺莞爾一笑。

因為一直在十三山和寬甸一帶,已經是與和記中人朝夕相處,趙立德身上舊有的大明官僚和世家子的氣息已經很淡,對王汝槐的遭遇,他毫無同情之意。

趙立德換了一身行路人的穿戴,人已經似家居享樂太久而靜極思動的士大夫。

有兩個小廝,兩個長隨伴當,幾頭騾驢和一匹好馬,加上一柄手杖,這是晚明士大夫出遊的標配。

晚明民間富裕,特別是南方奢侈之風漸濃,士大夫好古董,器玩,書法,繪畫,好種種享樂,也有人喜歡著書立說,想要名傳百世。

而出門遊歷,著書圖畫者也不在少數。

著名的徐霞客就是此時的人,他也是士大夫中的一員,徐霞客遊萬裏路,走遍大江南北可是沒有後人想的那麽辛苦,他是士人,不需路引,不懼稅卡,不怕盤查,無須畏懼亂兵和城中喇唬,走到一地都會有士紳接待,甚至官府也會招待這樣的士紳中的雅士名人,甚至派出兵丁護衛,動用驛站招待也不在話下。若是普通人,想在晚明這樣的物質條件和治安情形下遊歷萬裏,那豈不是說笑。

北方士人有閑情逸致的要少些,但也並非沒有,到崇禎年間北方殘敗,那就想見也不可得了。

在城門口小息片刻,喝了一杯茶,趙立德與隨員騎馬趕路,官道易行,陽和處於殺胡堡到新平堡的中間地帶,這是一條戰備大道,專門用來調集兵馬支援諸堡所用,與張家口至京師的道路,和京師至通州,三屯營,永平府乃至山海關的道路情形類似,保養不錯,相當易行。

冬季時行人稀少,眾人皆騎馬趕路,出了陽和城郊範圍就開始趕路,三日之後過殺胡堡,進入榆林鎮的範圍。

雖然相隔只是幾天的路程,沿途景致就大不相同。

榆林城仍然為黃沙所掩,半個城池幾若陷在沙土堆中,趙立德嗟嘆一番,並沒有進城,只是繼續趕路。

從榆林南下幾十裏過黃河,一路風景與晉北迥然不同,晉北此時也有不少荒山,然而草皮灌木什麽的猶存,只是缺乏大木頭。這在當時的北方相當常見,很多人自以為是,以為古代的自然環境定然很好,其實大大不然。在沒有大規模用煤炭之前,人們在冬季只能伐木取暖,同時要砍伐樹木建築房屋和各種用具,包括開采鐵礦石煉鐵,都需木材。山西煤儲極多,後來百姓取暖漸用炭火,但各處山脈幾乎也已經砍伐一空了。

而陜北情形尤其嚴重。其開發極早,人煙稠密,不要說樹木被砍伐一空,就是植補也不得保存。

趙立德京師人,後長期駐廣寧,又常至草原,寬甸,所去之地都是人煙稀疏,自然環境保護的相當好的地方。

及至陜北,放眼看去都是一片土黃色,綠意稀疏,幾乎整日不得見。

而農田以坡田為主,地勢高矮不等,以山谷為主的地形,隔著條溝可以說話,但如果要到對面,最少都要攀爬行走半日光景,農民耕作殊為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