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5章 情報(第2/2頁)

劉鵬看了,不怎麽明白,何斌與李平之看了,也是不甚了然。

這是層面不同造成的結果,倒不是這些人很蠢。

和記司局級的高官現在好幾百人,由於是精細化的管理,從政事堂到屯堡,吃財政飯的官吏有過萬人,能在這麽多人才裏廝殺出來到得高位,除了資歷之外,眼界,能力,學識,缺一不可。

要說講資歷,當年跟隨張瀚的人可不少,和記當年也有幾十個小夥計,有幾個能到莫宗通李東學這般高位的?

除了先天的能力之外,後天的學習也相當重要。

“這情報裏有好幾層的意思,可以助我推斷出很多事情。”孫敬亭到底是大人物了,難掩的高興之情只持續了很短的一小會的功夫,他已經鎮靜下來,笑吟吟的道:“我來考考你們,如果大明真的決心和我們這一次卯上了,一定要打,要做哪幾層的準備?”

眾人沒有搶話,何斌半晌後試探著道:“是不是要先備糧草?”

“為何呢?”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麽。”何斌一開口,思路反而更清楚了:“我有些明白了。如果朝廷真的做好準備,第一先要派倉場侍郎去通州,與商團軍打起來,通州接近三屯營,官道順達,如果大軍急速攻至,朝廷大量儲備的糧食就糟糕了。要麽要急運入京,要麽也要急調大軍來防守。沒有下這個功夫,說明朝廷並不願真的在此時大打,或者說,潛意識裏並未將咱們迫近關門當真。”

“是的。”孫敬亭一臉高興的道:“朝廷在通州最少有過千萬石糧,這是歷年漕運所積。這麽多的糧食儲備,這是大明國力的體現。京師人口何止百萬,一年消耗糧食就有過二百萬石,千萬石存糧不過數年所需。加上給九邊的糧,特別是遼西和宣大,現在年年都要朝廷補貼糧食,所以通州糧倉十分要緊,絕不可掉以輕心。朝廷專為倉場設戶部侍郎專管,還有看守倉場的倉軍,萬歷年間,倉場儲糧近兩千萬石,當時首輔張江陵十分高興,說國事可以更進一步的展布了……糧食好比經學,不管儒生學多少東西,經義始終是大經大法,是學問起源……當然我們和記現在不講這個,學以致用,不能抱著老舊的東西不放。聖賢之言是不錯,可是兩千多年前的古人的話能拿來治理現在的國家,那不成笑話了。咱們這些人,如果事事聽從古人的,也就成了笑話了。”

孫敬亭說畢喝了口茶,又接著道:“通州原本也很堅固,但朝廷還沒有急調兵馬駐守,也沒有挪動糧食,說明還是有僥幸心,朝堂之上也並不都是蠢人,知道此時與和記翻臉並非良策,時機未至。另外崔呈秀的動靜也很明顯,雖然傳令宣大等處戒嚴,但朝廷兵部沒有絲毫動靜,說明暫且也是說說……說白了,大明朝堂現在對祭祀光宗貞皇帝比對付我們更上心。如果我們不真的鬧出點大動靜,這幫人還以為就這樣沒事了呢。”

“何其愚也。”李平之不客氣的點評道:“真是外實內虛,內囊皆上來了。這般蠹蟲般的官員遍布朝堂,怪不得大明到現在這種境地。”

孫敬亭搖頭不語,事情當然是這樣的,不過如果不是大明官場上下都爛透了,不要說擱在洪武永樂年間,就算是仁宣到成化年間,朝廷有百萬大軍實邊,勁旅精銳,上下用命政令通達,和記想發展起來根本就不可能。起事之初就被三邊總督下令大同巡撫帶兵給剿平了。再說當時商人根本沒有地位,形同賤人仆役,不準著綢緞衣袍,不準坐轎,不準穿皮靴,也就比真的奴仆高明一點,商人可以取得民籍應考,逐漸有子弟中舉和中進士,錢和權力相加,逐漸才取得地位,就象蒲州張氏一樣,從尋常商家到成為官紳世家,這可不是飛躍,是一代代人的付出與血汗。

官場到萬歷年間算爛了個通透,比之嘉靖年間還要過份,加上商家地位提升,這才有了和記的興起。

否則的話,以張瀚之能,在仁宣年間或是成化,弘治年間,絕沒有出頭的可能。而武宗和嘉靖年間,蒙古在達延汗的率領下又剛成了一個整體,達延汗一聲令下,湊四五十萬騎兵不是難事,和記想到草原上征服蒙古,也幾近癡人說夢。

孫敬亭搖了搖頭,輕聲低語道:“英雄造時勢,也是時勢造英雄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