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4章 軍營(第2/2頁)

這是文明的倒退,並非中國一家,也不是什麽稀奇的現象,張瀚要做的就是正本清源,從源頭上來改變。

不改變整體的習慣,不從細處著手,不畏懼律法,尊重規矩,講小聰明,總以為守規矩的人是傻子,以小見大,個人和國家都還是會繼續吃虧下去。

炊車那邊處處都有煙火,雖然天光尚且明亮,但冬日苦短,很快就會黃昏,然後天就黑下來,炊兵們都在抓緊時間做飯,紮營之後就不叫將士們吃幹糧和罐頭了,軍中帶有大量的米糧,蒸成饅頭或是幹米飯,然後配風幹熏制過的豬羊雞鴨等肉食,加上蔬菜,一般都是大鍋一鍋煮了,加些鹽就完事。

這樣不講手藝的烹飪方式反而相當的受歡迎,柴火大灶煮出來的混合肉加蔬菜相當的受將士歡迎。

已經有不少急性子的伍長或隊官帶著人擔著大桶在等著,這都是沒有訓練任務的,已經就在等著吃飯了。

孫敬亭從這裏地方經行,感覺沉甸甸的心思都變得輕松活潑了很多。

不過怎樣,身後有這些商團軍的將士就感覺叫人心安,無論天大的事,看看身邊左右的人,應該都會找到解決之道。

雖然現在未到與大明徹底撕破臉皮的時候,但孫敬亭已有決斷,如有必要,當可破薊鎮!

大明既然不識好歹,那就真的給其一個教訓也未嘗不可,看看破薊鎮之後,朝廷又會怎樣。

當然不到萬不得已不能行此招,而且真的要打進去,張瀚的安全是重中之重,需得提前請張瀚離開新平堡回青城。

到了真兵戎相見的時候,張瀚留在新平堡的意義就不是很大了。

孫敬亭心中感覺有些愧疚,張瀚以大事相托,第一件事自己就做的有些孟浪了。不過也怪不得他,京師方面這一次出手時機挑的相當怪異。張瀚已經回新平堡,和記正有大兵在邊塞,這個時候封港口,禁馳道,不是逼迫和記動手?哪有這般愚行,朝廷自己也還沒有準備好,總得過半年一年之後,才勉強有對抗和記的底氣。

這種底氣在和記中人看來也相當可笑,無非是修一些軍台城堡,多配火器,編練一些便於調度的兵馬,充實將領內丁。

真要打起來,商團軍上下感覺大明王師比北虜強不到哪去。

有一點不同之處在於大明國力深厚,真的全面開戰,王師損失一部份就能迅速補充,並且依托大量的軍台堡壘固守,比起北虜的草原戰事空曠,大明那邊的九邊守備確實要更嚴密很多。而且越往內鎮,州縣城鎮村落甚多,開打之後要控制交通戰略要道,要確定後勤補給基地,要安撫人心,確定統治。

相比草原上的幹脆直接,攻明絕對是相當要緊的大事。

東虜那邊,從萬歷四十七年薩爾滸之後,到天啟六年打遼西,再到崇禎二年破口入邊,再到崇禎十四年時松錦州之戰,再到十七年入關,然後一直到康熙元年永歷帝被押到昆明乃止,整個平定全國的戰事如果從天命汗打撫順關那時算起,持續了近六十年才一統全國。

商團軍如果和大明全面開戰,如果人心不附,恐怕三五年內也不能成功,這也是張瀚的顧慮所在……一邊還有個東虜在虎視眈眈呢。

孫敬亭的帳篷很大,主帳兩側都支起了帳篷,象是一正兩輔的高大房舍。

正是是其見人會客和辦公事的地方,左側用來休息,右側是隨行人員辦公的地點。政事堂公事相當繁忙,有機要人員負責日常襄理。軍令司孫敬亭已經交了出去,由樞密院直管,現在他管的是軍政和軍需各司,不過參謀司還是有參謀派在政事堂這邊,向孫敬亭提供參謀建議和軍事上的咨詢。

張瀚身邊也是一直有專業的參謀人員,張瀚沒有那些大人物的毛病,只相信自己的判斷,不聽專業人員的建議。

大宗旨和方向可以用奇思妙想,但在平時張瀚更喜歡踏實肯幹的專業人員提供的更專業的操作辦法和路線。

孫敬亭進屋時,向所有人按了下手,叫大夥不必把時間浪費在虛禮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