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9章 緊迫(第2/2頁)

袁崇煥希望科爾沁在一定程度上能扯一下和記的後腿,蒙古人最缺的就是糧食和鐵器。雖然袁膽大包身,鐵器是肯定不敢給的,就算給也是十分機密,絕不會叫朝廷知道。明面上來說是賣糧給科爾沁,這事也是一樣知會過朝廷,最少內閣是肯定知道的。

袁崇煥的議和諸事,不管是吊喪,密議,還是賣糧,從程序上來說其實並無問題,畢竟向朝廷奏報過,通知過內閣,內閣也沒有表示明確的反對。所以崇禎殺袁時,議和這個罪名,其實遠談不上,不能算是罪狀之一。

就天啟的角度來說,從大戰略上皇帝肯定同意議和,誰都知道短期內根本不可能打的過。但皇帝要考慮到朝堂之上的反對聲音還有民間的輿論,大明由於宋時的軟弱,最討厭的就是和蠻夷的談判,甚至明知打不過也絕不會去談。

而以天啟內心的感覺來說,不管是議和或築城並非容易之事,很可能遭遇強力的攻擊,而他也不認為努爾哈赤死後女真人就會陷入混亂之中,最少從眼下看來並沒有這種跡象。

“議撫不要急,修大淩河城,此事也十分要緊。”天啟有些吃力的道:“不過眼下是薊鎮之事要緊,和記之事更為緊要。你著內閣諭遼東巡撫知道,小心行事,不要叫虜騎抓住機會,不使大兵陷於圍困之中,切記要緊。”

今天皇帝已經不知道說了多少次要緊和小心,魏忠賢能感覺到皇帝的緊張和對自己的不滿,這一次的事,說白了就是在大明天子和朝廷都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貿然出手。皇帝覺得時間不在大明一邊,提早發動也不是不可以,但由此事帶來的慌亂和未知的結果,仍然足夠使人坐立不安。

在天啟表示無事可說之後,魏忠賢躬身退出。

從乾清宮的院子裏走出來後,魏忠賢在寒氣逼人的廣場佇立良久,北風呼嘯,在宮中這樣的地方很容易使風力加大,高大的建築物,空曠的建築距離,風力無形中變大了許多,宮殿檐下的鐵馬被吹的叮當直響。

這時魏忠賢才發覺自己在皇爺跟前呆了很久,天色昏黃,宮中傳來下錢糧的呼喊聲,一隊隊小宦官在執事宦官的帶領下舉著長杆在宮中各處走動,準備開始點亮那些高懸的絲料宮燈。

天氣很冷,人們都是心中不安,宮中沒有人說話或談笑,偌大的宮廷猶如墳場,所有人都是面色十分凝重。

魏忠賢思忖半晌,終是招了招手。

一個隨侍的宦官趕緊走到魏忠賢身邊,躬身側耳,等候吩咐。

“你趕緊到客老太那裏去。”魏忠賢很鄭重的道:“將我留在宮裏的那個纏金絲的玉鐲子拿著帶給客老太,就說我早替她預備著,打算這兩日送她,但外間事多,咱家不及去見她,只能叫你代送。除了那鐲子,還有備好的幾十個小金錠,你一並拿去,說客老太備辦禦膳,花費大,咱家略表微意,些許東西,不值得什麽……就照這樣的話說!”

這個宦官知道魏忠賢雖然權傾朝野,在宮中卻並非全無敵手,大家表面上都聽魏忠賢的,不過太監傳承自有一套體系,魏忠賢在宮中的勢力還不如在外朝大,他能在宮中橫著走,主要靠的還是客氏老太。

客氏是可以鎮住宮中一切異已勢力的存在,這個當口,魏忠賢自己沒功夫去見客氏,禮物卻是必不可少,客氏收到之後也會明白魏忠賢要她做什麽,這就足夠了。

接到指令的人飛奔而走,魏忠賢稍覺放心,他在乾清宮前直接向東走,打算從東華門出宮。皇帝交辦的事情樣樣要緊,絕不能有絲毫耽擱。

在魏忠賢一行人走近東華門時,有一個穿蟒袍的太監快步走近東華門,一隊穿藍袍和青袍的宦官急步而出,一大隊人浩浩蕩蕩,步速也很快,幾乎是用小跑的速度在前行。

乾清門到東華門一帶相當空曠,向南是文華殿和文淵閣,再向前是會極門,閣老們應該已經出宮,六科廊裏會有給事中留在其中值班,算是在外朝宿於宮中的文官群體。

在大隊太監跑出宮時,發出動靜甚大,一些戴著烏紗帽穿著補服的文官正好路過,很多人伸長脖子,往東華門這邊看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