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7章 高陽(第2/2頁)

和北方普通的城池一樣,城中有很多人是在籍的軍戶,也有不少人家的子弟在薊鎮一帶應募為兵。

對北虜和東虜的擔心和仇視,這裏也是有相當濃郁的民間氣氛。這和江南不同,江南的人們從來沒有受到這些異族的威脅,對他們的認識相當不足,看朝廷的邸抄和各鎮塘報,對北方來說是同仇敵愾,對南方則是事不關已的漠然,甚至有點看戲文聽說書的感覺。

一直到北京落到滿洲之手,南方的官紳們對滿清還有幻想,認為可以借助這些蠻夷的力量消滅農民軍,然後再將他們禮送出去。

這種幻想相當可笑,可是連最頂層的官員都是這樣想的,包括馬士英和史可法在內。

他們一直在南方當官,對東虜的危害和兇暴野蠻認知不足,更不知道對方一起想的就是重新占領中國。

叫這些貪婪和殘忍的家夥僥幸沖了進來,他們又怎麽可能會選擇再退回去?

好消息一個接一個,高陽又只是一個小城,城中的熱鬧歡樂景像比京師還要濃郁幾分。

隔了好幾天,地面上還是有明顯的爆竹燃放過後的余燼,人們踩在上頭都是一臉笑意,就算是窮困人家,每天還要為吃食奔波的力棒子們,這幾天也是不停的在談起這兩件事。

人們感覺在持續不斷的天災和兵禍連結之後,大明也總算是有了象樣的好消息傳過來,普通人求的不是升官發財,只是求一口安樂飯食,另外不要再有持續不斷的兵禍,那些消息聽的令人膽戰心驚,一有風吹草動,很多富人就往保定府或是真定府這樣的大城裏頭跑,一旦官紳富戶們跑路,代之而起的就是整個高陽城的戰栗不安。

還好孫閣部從京師回來了。

高陽人是最敬愛這個老人的一群人了。孫承宗生於高陽,有半生時間在這個城池裏居住生活,孫家也是高陽世家,家風淳樸,就算出了一個閣老,城中有一條街道就是孫府所居,一路上好幾十個牌坊,盡顯這個家族在此時的輝煌,但孫家人的家傳教養相當的出色,對鄉鄰仍然十分的客氣禮貌,孫家也盡量自己管理農事,不把那些田產交給下頭的管事去胡亂折騰,對佃農收租也一直很客氣,不擺架子,不象有些田主喜歡叫一莊子的人跪迎,遇事就拍桌打板的折騰,吹眉瞪眼的嚇人。

莊戶人很樸實,就知道孫閣老是天上星宿,一直在京師皇宮裏頭給皇上當老師,皇上有什麽事都要征詢孫老先生的意見。

一般的鄉人見到秀才就要拱手問好,感覺到對方身上知識散發出來的神秘力量。

現在是一個閣老住在高陽,並且學識如海,連真龍天子都拜孫老先生當老師,這種感覺令鄉人們想起來都是渾身戰栗,感覺到一種難以想象的偉岸。

孫承宗也因此在高陽擁有著一種普通官紳完全沒有的能量,可以說地方官員和士紳們都是如對老師般的恭謹聽話。

高陽的地方大小事情,可以說都是孫承宗可以一言而決,這是巨大威望帶來的可以變現的權力。

除了威望之外,從京師隔一段時間就會來幾個小宦官,無非是帶著皇帝的口信或是一些禮物,並不是太奢侈昂貴,比如一個筆架,或是幾刀宣紙,也可能是一塊上等的硯墨。

天子送老師這樣的小禮物,表達的意思卻是多重的,一則是尊師重道,皇帝對曾經擔任過老師的閣老還是有格外的尊重,這也是大明歷代天子的傳統。二來是不忘舊情的意思,無論如何天啟皇帝確實是真心敬重和喜愛孫承宗,一看到那偉岸的身軀和標志性的大胡子,皇帝都會高興的笑起來。這是一個缺乏父愛的天家少年,一定程度上孫承宗甚至取代了光宗皇帝的位子,在少年天子心裏有普通臣子不能取代的地位。

第三點,也是政治上的考量。

皇帝現在傾向於繼續任用閹黨,叫魏忠賢辦事,魏忠賢也叫天子滿意。可是一個成熟的皇帝不可能沒有後備的執政力量,孫承宗就是明顯的後備,雖然年事已高,但孫承宗身體壯碩,精神健旺,再過幾年也完全可以出來當首輔執政。就算不為首輔,一旦閹黨倒台,孫承宗重新經略薊遼也是最合適的人選。

最後這一點也是朝野間的共識,特別是高第搞砸了遼西戰事以後,時人都有議論,特別是高陽人有這樣的感覺,如果孫閣部還在遼西,就算戰事不利有些小挫,也不會弄到一泄千裏的地步,就算寧遠頂住了,也是孫閣部當初修築之功,另外袁蠻子這個主將也是孫承宗一手提拔起來的。鎮守寧遠的諸將,也是孫閣部在遼西一手提拔起來,鑄炮修城,當然都是孫閣部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