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2章 遊歷(第2/2頁)

明年就是天啟七年,也是鄉試年,去年是會試年,隔一年是鄉試年,再隔一年又是會試年,如果沒有什麽突發的情況,科舉就是這樣不斷的輪回轉換著。

“在下出門遊歷,夏末回家,天冷好讀書,明年秋闈還早,但願如老兄所言吧。”

“遊歷這麽久?”周奎笑道:“看來相公對明年鄉試不怎麽放在心上啊。”

“在下倒確實受過一些朋友的擡愛,但有誰敢對鄉試掉以輕心?遊歷北方各處,不過是心中憂急,在家也讀不好書的原故啊。”

周奎會意點頭,看來這個秀才相公也是一個相當機敏的人物。這樣的人對接觸到的消息接收消化的很快,他們會感覺到一種危機感,親自走一走看一看,主要就是為了梳理脈落,確定自己心中所思。

這樣的人一般都會走在風口浪尖上,將來很可能是一個出名的人物。

“相公四處遊歷,有何所見?”

“將驕兵墮,軍紀敗壞。官如狼,吏如虎,天災頻繁,民不聊生。”

周奎一滯,他的見識雖廣,但畢竟見識不深,也沒有到北方的軍鎮各邊境地方走過看過。眼前這書生可是遊歷過薊鎮宣府地方,礙於時間和資金,他沒有辦法到大同和陜西甘肅等地走一走。

這個書生其實是仰慕前賢,孫承宗身為大學士督師,鎮遼期間寸土未失,並且使虜騎數年未越境一步。

這個成績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相當復雜,但不可否認的是孫承宗的威名震懾住了後金,就算大明是紙老虎,在當時有名臣,重將,重兵的情形下,努兒哈赤不會貿然到遼西來冒險。

孫承宗其實也算是僥幸保住了令名,如果天啟六年年初是他在的時候面臨後金主力大軍的攻擊,各將可能不會有意不打,但其實敢不敢打,最後的結果是一樣的……

“有這般嚴重麽?”周奎心有不甘的問道。

秀才搖頭一笑,說道:“比在下說的要嚴重的多。”

“受教了。”這時周奎看到王發祥出來了,當下拱了拱手,又把注意力放在和記商行的門口去了。

那個秀才也不以為意,他也是來看和記怎麽處理這事,對明年的鄉試他沒有說實話,鄉試其實他還是有把握的。

北方的文教原本就遠遠不如南方,象是浙江和南直隸的一些地方,鄉試人數相當的多,而且很多都已經是成名的名士了,比如當年的徐渭徐文長,那是何等的大才人物。結果就被鄉試給涮了一生,不管怎樣都邁不過那道坎。

能在江浙過鄉試關的都是人精中的人精,精英中的精英。明清之際,中國的精華核心部份其實是有北往南轉移著,不管是經濟重心還是文化,其實都在由北及南。從進士榜到狀元榜,浙江和南直隸,也就是江南,還有福建這三個省遙遙領先,江西原本也很牛,在明清時逐漸落後了,但仍然是科舉最重要的大省份之一。

在這些地方想出頭,那是難之又難了。

但在這個秀才所在的河南,北人中的精英實在相對有限,鄉試時的竟爭對手是什麽水準,這個秀才也相當的清楚。

他十幾歲時就飽覽群書,能夠出口成章,被家鄉的人譽為名士,二十歲左右就中了秀才,這也相當的不容易了,至於鄉試,也未覺得如何之難。

鄉試是要考的,中了舉人之後好處多多,可以守住家業不被小人覬覦。秀才的家族是從外地後遷過去的,在此時的中國這種外來戶最容易被人欺負。

其實就是幾百年後也一樣,一個村落如果只有一個大姓,那些雜姓小姓,特別是遷入時間不久的肯定是最受欺負的。

有什麽臟活累活,肯定優先派給這些外來小姓,不服?不服你可以走啊。

所以宗族在幾百年後仍然有一定的活力,並非由來無因。

中了舉人的家族,最少是有自保之力了,要比生員強出許多。

至於中了舉人後是不是要繼續考進士,這個秀才還沒有想好。

表面來看,大明尚且穩固,但秀才認為大明已經是危如累卵,隨時可能因為某件事情沒有做好就轟然倒下。

他遊歷了幾十個州縣,到處看到的都是饑荒和貧困,士兵們都領不到充足的糧餉而滿腹怨言,百姓更是已經掙紮在生死線上了,很多地方是官府倡導大戶救濟,也有朝廷的賑濟糧,雖然不足但勉強可以果腹。

到了夏天時人們可選擇的吃食多了,並且夏秋時農活多,地方人心逐漸安定下來。

就秀才眼中所見,大明真的是到了最危急的關頭,就象是一堆幹柴已經越堆越高,一旦有一天火星落下去,就會燃燒起沖天大火。

一般這樣的亂世從爆發到塵埃底定總得有十幾二十年的時間,秀才還不到三十,感覺自己還可以從容鄉居,養望觀察,一旦確定誰有鼎定新朝的希望,那時候再談投效也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