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1章 送匾(第2/2頁)

四周的明眼人也知道,這種諷刺和譏嘲太明顯了,和記的人又怎會看不出?

就算是那些戰兵和軍官充當的護衛也是讀過書的,對這種皮裏陽秋的諷刺也第一時間就看明白了,護衛們的眼裏幾乎要噴出火來了。

國之柱石,張四維算當之無愧,不管有多少建樹或是完全沒有,總歸是當國內閣首輔的大明文官第一人,受封贈的官職中就有上柱國,也有文臣的最高榮譽太師一職,國之柱石這四個字是完全當的起。

至於張瀚的孝子賢孫匾,大明也是號稱以孝立國,自漢宣傳治國以孝之後,華夏列朝都是把孝提到相當高的程度。

就算是幾百年後的現代中國人也是和國外大有不同,奉養父母,和父母一起居住仍然是可以接受,並且廣泛被認可的行為。

不奉養,或是虐待,會受到輿論的嚴厲譴責。

這是一種千年以上的文化傳承,已經烙在了人們的骨子裏。

哪怕是幾百年後都被廣泛認可的思想,在幾百年前的大明又如何?

如果父母到官府告兒孫忤逆,坐實的話地方官可以判處被告者死刑,只是一般這種案子事涉名教,影響到地方官的前程,一般都是勸說幾句,然後拿來不孝子痛責一番,或是痛打一頓。真的出什麽名教案子,整個地方會蒙羞,比如弑親案,一旦出了,犯罪者必受淩遲之刑,地方官會貶職,前程受到嚴重的影響,當地的科舉都會被停止若幹次,整個地方都為之蒙羞。

這種邏輯就是某地出了不孝之徒,整個地方的風水不好,人文也差,這樣的地方才會出這種案子,所以就必須受到嚴厲的懲罰,包括無關的整個人群都一樣跑不掉。

如果某地真的出了孝子孝孫,地方官會大張旗鼓的褒獎,士紳們也會出錢褒揚,雖然不好象守節的寡婦那樣立貞節牌坊,但也會有相當切實的好處。

至於張瀚,和記的大東主,草原上霸主,他的先祖是大明的國之柱石,如果他這個孝子賢孫悍然向大明動起刀兵,那麽張瀚是什麽人?

後人會很難理解,但這是當時人的邏輯思維,人們最少在表面上都有道德潔癖,不願和名聲很差的人往來,如果是一個梟鏡之徒,那麽人們都會選擇敬而遠之。

可能會有人說只要有絕對的武力,輿論始終是強者所掌握的。

在大明囂張一時的江南士紳和生員階層,被滿清殺了個人頭滾滾之後果然滿嘴主子聖明了。終清三百年,沒出現過明朝那樣的活力和有風骨的官員,能幫主子拉一拉袍角,說一聲主子您袍子皺了,這就算是膽大敢言了。

乾隆在影視劇裏一副雄才大略的模樣,其實是個完全聽不進意見的獨斷暴君,經常用莫名其妙的名義來殺人,是一個心狠手辣的小白臉貴族而已。

這就是張瀚的顧慮,殺個人頭滾滾,血流成河,誰還管他是不是孝順。

但以這樣手段開創的國家,真的比滿清強什麽?

一旦開過殺戒,你再悔悟,再放開言論,人們都是驚弓之鳥了,誰敢再多說一句?

一個暴君說要虛心納諫,別人最多敢勸他不要太操勞,這並非玩笑,誰知道你是不是在玩引蛇出洞啊?

對輿論和民間的風潮,那就只能徐徐調治。

當然張瀚也不是軟蛋一個,也不可能是濫好人。

在大同的時候一樣有人始終對和記持反感的態度,如果光是反感那無所謂,張瀚知道自己不可能叫所有人都接受。

但很多人喜歡把自己的反感說出來,這也還沒有到底線,總是要容許人說話的。

但還有人試圖把反感付諸文字,甚至上報官府或朝廷。

這個就觸及到底線了。

眼前這些護衛之中還有幾個是軍情司行動組的老人,曾經做過很多不宣宣揚出去的臟活。

某個試圖告和記謀反的鄉下士紳,剛把文稿寫好就不小心在自己的書案前把頭磕破了,由於失了重心,嗑的太重,頭角崩裂直接就死了。

某個想向朝廷告變的生員,回家的路只有村口到村尾的距離,沒有狗叫也沒有人的慘叫,就這麽消失了,相當的突兀。

張瀚從來不忌諱殺人,對一些比石頭還硬,始終對和記有強烈敵意的人,張瀚也不介意用肉體消失的辦法來解決麻煩。